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第2/3页)
关人员举着醒目的牌子等待迎接。
简单的告别在舷梯下进行,握手,用力地拥抱,互道“珍重”、“学业顺利”。
阳光明与几位去往欧洲的同学一一握手,彼此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
目送着他们的身影随着使馆人员消失在机场通道入口,剩余的人,心中都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队伍又小了一些,前方的路,更需要依靠自己了。
短暂的停留后,飞机再次加满燃油,装载上新的旅客,轰鸣着冲上云霄,载着剩余主要前往北美的学员,跨越大西洋,向着那片传说中的新大陆飞去。
这又是一段更为漫长、更难熬的飞行。
窗外大部分时间是单调的蓝色与白色交替,偶尔能看到下方蔚蓝海洋上如同白色碎屑般的船只。
机舱内的空气变得愈发浑浊,睡眠变得支离破碎,对时间的感觉也开始混乱。
提供的西式餐食,如夹着冷肉酪的面包、带着腥味的沙拉,在最初的新奇之后,让许多习惯了热汤热饭的中国胃开始感到不适,但大家也都默默地接受,这是适应过程的第一步。
当广播里再次响起乘务员略显疲惫的声音,用中英文交替告知飞机即将降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时,原本沉寂的舱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所有人都条件反射般凑到舷窗边,向下张望。
此时是美国当地时间,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午,阳光明媚。
下方的景象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广袤无垠的都市群铺陈到天际线,密集得令人窒息的摩天大楼如同冰冷的混凝土森林,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上,无数汽车如同彩色甲虫般缓慢移动。
环绕城市的蓝色水域广阔得像内海,巨大的船只如同玩具点缀其中。
这与他们熟悉的、普遍低矮、色调单一的国内城市景象,形成了巨大的、近乎颠覆性的反差。
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巨大能量的直观感受,混合着陌生、惊叹,掠过许多人的心头。
飞机经过几次调整,最终平稳地降落在宽阔得令人咋舌的跑道上,减速时带来强烈的惯性。
舱门打开,一股美国东北部冬季干冷的空气涌入舱内,阳光明随着人流走下舷梯,双脚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
机场内部空间宏大得超乎想象,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各种肤色、发色、瞳色的旅客行色匆匆,巨大的英文标识牌和英语广播充斥着视野和耳膜,电子显示屏不断刷新着信息。
这一切都在无声却有力地宣告,他们已经置身于一个与故乡截然不同的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心。
在出口处,他们这群穿着统一深蓝色服装、神情拘谨的东方人很快成为焦点,同时大家也看到了迎接他们的人群。
几位穿着笔挺西装、神情干练的国人举着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中国留学人员”。
为首的是一位年约五十、气质沉稳、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他主动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温和而不失威严的笑容,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同志们,一路辛苦了。我是中国驻美联络处教育组的组长,我叫周国平。我代表联络处,欢迎你们来到美国。”
他的声音洪亮清晰,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在这陌生的环境里,这样的乡音让大家感到亲切。
“周组长好!”众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应,声音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参差不齐。
在这异国他乡,听到熟悉的中文,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让许多人一路悬着的心,终于稍稍落下,总算是找到了主心骨。
周国平与每一位学员握手,简单问候“辛苦了”、“路上还顺利吗”,态度亲切。
随后,大家在他的指挥下,领取了同样长途跋涉的行李箱,然后乘坐联络处提前安排好的,车身印有某家当地公司标志的大巴车,离开了喧嚣繁忙、令人目眩神迷的机场,驶向纽约市区。
大巴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窗外的景象如同流动的画卷,不断冲击着学员们的感官。
高耸入云、风格各异的曼哈顿天际线逐渐清晰,仿佛一座现代巴比伦塔。
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颜色鲜艳,款式新颖,速度飞快。
路边巨大的、闪烁着霓虹灯的广告牌上,是充满诱惑力的商品和明星形象。
行人穿着各异,步伐匆忙,表情丰富……
这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现代感、商业气息和物质膨胀的味道,与国内尚且朴素、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集体与纪律的社会风貌形成了极其鲜明、甚至有些刺眼的对比。
车内一片寂静,大多数人都在默默地观察着窗外,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惊叹,有好奇,有困惑,也有深深的沉思与审视。有人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最初的观感。
阳光明同样专注地注视着窗外,但眼前的繁华是他前世司空见惯的景象,并不觉得新奇,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的分析和观察。
大巴车最终没有驶入曼哈顿那片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停在了一家位于偏僻街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中餐馆前,餐馆招牌上的中文店名甚至有些褪色。
周国平组长站起身,向大家解释道:“大家远道而来,想必也饿了,先在这里吃顿便饭,也算是给大家接风洗尘。这里的老板是爱国华侨,对我们很支持。条件有限,比不上国内,但味道还算地道,能让大家先适应一下。”
餐馆内部装修简单,甚至有些陈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老板是一位微胖的中年华人,见到这么多祖国来的学子,显得格外热情,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普通话招呼着。服务员也都是华人面孔。这熟悉的环境和语言,让刚刚经历了巨大文化冲击的学员们稍稍放松了一些。
饭菜是简单的四菜一汤标准——红烧肉、麻婆豆腐、清炒豆苗、西红柿炒鸡蛋和紫菜蛋花汤,米饭管够。
虽然口味经过了改良,以适应当地食材和潜在顾客,算不上十分正宗,但在异国他乡的第一顿,能吃到熟悉的中餐,喝到热汤,已然让不少人感到了极大的慰藉,仿佛肠胃都温暖了过来。
席间,周组长与大家随意交谈,询问旅途情况,是否晕机,行李是否都拿到,气氛稍显轻松。但他并不多谈其他,话题控制在安全问题和表示关心的范围内。
饭后,众人被带到附近一家看起来价格相对实惠的汽车旅馆入住。
旅馆设施简单,但干净,有独立的卫生间和两张床。
这对于第一次出国的学员们来说,已经是超出预期的条件。舟车劳顿超过二十小时,许多人已是疲惫不堪,时差开始猛烈袭来,头脑昏沉。
然而,周组长在分发完房卡后,通知所有人:晚上七点整,无论多累,必须到旅馆底层的小会议室集合,有重要会议,不得迟到缺席。
晚上七点,小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线,空气中弥漫着旧地毯和消毒水的气味。
学员们强打精神,脸上带着倦容,但眼神都聚焦在主位的周国平组长身上。
他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面前放着一份文件,旁边还坐着几位联络处教育组的工作人员,同样表情严肃。
“同志们,首先再次欢迎大家来到美国。”
周组长的开场白依旧简洁,没有任何寒暄,“从今天起,你们将在美国开始为期数年不等的学习和生活。
我受国内委托,负责大家在美期间的管理和联络工作。
今晚这个会,就是要明确大家出国后的纪律和要求。”
他的声音不高,但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异常清晰,每个字都敲在人们的心上。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甚至连咳嗽声都被刻意压抑着。所有人都凝神静听,知道接下来的内容将决定他们未来几年在美生活的基调。
周组长拿起面前的文件,语气沉稳而清晰,不容置疑:“你们出国后的生活核心,可以概括为‘学习与管控’。
确保完成学业,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你们的首要任务,是国家花费宝贵外汇送你们出来的根本目的。
同时,必须维持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