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第3/3页)
性。
国家希望你们学成归国,贡献力量。这根放风筝的线,必须牢牢攥在国家手里,确保你们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断线飘走。”
他逐条阐述管理制度,语气随着内容的严肃性而愈发凝重:
“第一,定期汇报制度。
这是最重要的纪律之一,是组织了解你们、管理你们的主要途径。”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初期,要求每月向我们联络处教育组,提交一份书面思想汇报。
内容必须详细说明自己的思想动态、学习进展、生活适应情况、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当地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和判断。
学业稳定后,经我们评估,可改为每季度一次。
同时,学术上的重要进展、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等情况,也需定期向国内的派出单位汇报,让家里知道你们的学业成果。
第二,组织生活。
在留学生和学者相对集中的城市或区域,我们会视情况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所有党员必须按时参加组织生活,这是党员的义务。
组织生活内容包括学习国内传来的文件精神、中央最新指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汇报思想,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和纯洁性,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非党员同志,也要积极向组织靠拢,参加组织安排的学习活动,接受组织的教育和指导。
第三,联络处管理。
驻美联络处教育组,是你们在国外的直接管理机构和依靠。
我们负责按标准发放每月的生活费……”
说到这里,他特意停顿了一下,加重了语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家外汇非常紧张,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因此,生活费标准非常拮据,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如房租、食物、交通和必要的学习用品。
希望大家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精打细算,学会过日子。
我们同时也负责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还会组织必要的集体活动,如国庆、春节聚会等,并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联络。
大家有任何重大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向教育组报告。”
说到这里,周组长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缓缓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语气变得更加凝重,几乎是一字一顿:
“第四,严格的行为禁令。
以下几点,是红线,是高压线,必须严格遵守,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一旦触犯,后果极其严重,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关乎国家声誉!
其一,严禁打工!
你们的身份是学生,签证明确禁止在外从事任何有报酬的工作。无论是校内兼职、餐馆洗碗、还是任何形式的零工,一律不允许!
一旦被发现,不仅个人会被美方遣返,留下不良记录,更会严重影响国家声誉和后续的留学派遣计划!这笔政治账,希望你们算清楚!
其二,严禁私自变更身份或学习计划!不得擅自转学、转换专业、延长学习期限,或者申请移民、寻求政治庇护。
任何涉及学业和身份的变动,无论大小,必须提前向教育组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理由,获得国内派出单位和教育组两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这是原则问题!
其三,严格控制行动范围。
原则上不允许离开所在城市或州进行长途旅行、旅游。
如确有需要,比如参加学术会议、访问其他学校、或进行与学业相关的实地考察,必须提前至少两周向教育组提交书面报告,详细说明事由、具体行程、住宿安排和资金来源,经批准后方可成行。
未经批准擅自离校、离城,视同违纪!
其四,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警惕性。
在与外界,特别是与台岛人员、其他背景复杂的组织或个人接触时,要保持警惕。
不参与当地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游行、示威,不发表任何有损国家利益和形象的言论,不泄露任何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要时刻记住,你们在这里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祖国!”
周组长的声音在安静而略显压抑的会议室里回荡,每一条禁令都像一道清晰无比、不可逾越的红线,划定了他们在美期间看似广阔实则有限的行为边界,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
随着周组长说出的一条条禁令,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
“同志们。”
周组长的语气稍稍缓和,但分量依旧沉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复杂,充满了各种诱惑和挑战,包括物质上的、思想上的。
希望你们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学业有成之日,便是报效祖国之时!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们学成归来!”
小会议室中掌声雷动。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散会后,没有人立即交谈,大家默默地起身,收拾好自己的笔记本,神情各异地走出会议室。
每个人的心情都颇为沉重。
这套严格、细致到近乎严苛的管理体系,像一张无形却无比坚韧的大网,将他们与远方的祖国紧密相连,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护和归属感,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在这片“自由土地”上的个人自由度。
大家初到异国他乡的兴奋感,被现实的责任与约束冲淡了许多。
但大多数人对此表示理解,甚至认为理所当然。
毕竟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国际环境复杂,意识形态对立尖锐,国家花费巨大代价派遣学子,采取这样的措施以确保人才回流、思想稳定和行动安全,被认为是必要且可以接受的。
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这是他们从小就接受的价值观。
阳光明默默回到房间,同屋的是一位姓王的访问学者。
两人简单交流了几句对会议内容的感受,都表示会严格遵守规定。
阳光明对此早有心理准备,毕竟在国内的培训中已有耳闻。
他清醒地认识到,这套制度既是约束,防止个人迷失或脱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保护,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初期。
而他,需要在严格遵守这些基本纪律红线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找到实施自己更深层次计划的空间。
这需要智慧,更需要绝对的谨慎。
第二天,十二月二十八号,简单的西式早餐后,众人便在联络处外交人员的具体安排下,根据各自的目的地,分赴美国各地不同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告别再次上演,这次规模小了些,但离愁依旧。
前往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学员,连同阳光明在内,只有三人。
除了阳光明是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的最年轻研究生,另外两位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访问学者。
王学者约莫四十岁,身材不高,略显清瘦,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研究方向是集成电路设计,言谈谨慎。
李学者三十五六岁,体型微胖,面容和善,专注于数据库理论,性格似乎稍开朗些。
他们二人计划在斯坦福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访问研究,与阳光明长达三年的硕士学习不同。
在这批出国留学的学员当中,像二人这样的访问学者是大多数,一两年之后就要回国。如同阳光明这样,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反而是极少数。
三人由一位联络处的工作人员陪同,搭乘航班,从纽约肯尼迪机场飞往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
又是一次数小时的飞行,但这次是在美国境内,窗外的景色从东海岸的城镇森林逐渐变为中西部广袤平坦的农田,再到西部蜿蜒的褐色山脉,地理书的描述变成了直观的景象。
当飞机最终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踏上加州温暖湿润、阳光灿烂的土地时,阳光明的心情有点兴奋。
他深吸了一口带着太平洋海风的空气,目光投向机场外那片未知的,但必将留下他奋斗足迹的土地。
“斯坦福,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