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240.乘机抵美.招待晚宴.纪律与管控 (第1/3页)

    十二月二十五日,一个寒意深重的清晨。

    凛冽的北风卷过京都外语学院培训宿舍楼前的那一排光秃的枝桠,发出呜呜的声响。

    阳光明紧了紧身上略显单薄的棉衣,再次踏入了这栋熟悉的建筑。

    与一个多月前初来时的陌生与期待不同,此次归来,空气中弥漫的是一种更为凝重的氛围,混合着离愁别绪、对未知远方的忐忑,以及一种即将肩负重任的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宿舍楼的走廊里比往常更加喧嚣,五十二名即将远行的学子在此集结,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从二十出头到四十不等,专业背景涵盖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乃至社会科学,却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似的凝重神情。

    这是一群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人,承载着某种时代的期望。

    报到手续在二楼的一间临时办公室外进行,简洁而高效。

    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动作麻利地核对身份信息,随后分发统一的深蓝色出行服装,接着是领取最终的行程安排和那个至关重要的牛皮纸文件袋。

    文件袋入手,颇有份量。

    阳光明走到一旁稍显安静的角落,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整齐地装着:墨绿色的护照,照片上的自己眼神青涩而坚定;确认好的联程机票,从BJ经停巴黎至纽约;一个薄薄的信封,里面是按规定兑换的少量应急美元现金,面额不大,却感觉异常珍贵;还有一份详尽的《在外注意事项》和《紧急联络方式》,措辞严谨,条理清晰。

    阳光明深吸一口气,将文件袋仔细拉好,放入随身的挎包最内层。

    在等待的人群中,他与同期培训的几位同学重逢。

    没有热烈的寒暄,只是彼此点头致意,用力地握一握手,眼神交流间无需多言,尽是对前路的了然与相互鼓励。

    郑国涛依旧瘦削,厚厚的镜片后,目光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走了过来,用力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低声道:“到了那边,人生地不熟,互相照应。”言语简单,却重逾千钧。

    阳光明重重点头,回道:“一定。有机会多联系。”

    当天没有安排具体活动,主要是整理个人行李和做最后的准备。

    组织上反复强调要尽量轻装简行,以节省宝贵的外汇运费,但每个人的行囊依旧被塞得鼓鼓囊囊,里面除了必备的衣物、洗漱用品,更多的是专业书籍、参考资料、厚厚的笔记本,以及来自家乡的微小念想——或许是几颗母亲塞进的糖果,或是一张心上人的照片。

    阳光明的行李箱是出国前统一购置的,深褐色,人造革材质,不算大。

    他仔细地将那两套为出国特意定制的、笔挺的深色西装平整铺好,这是门面,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其余空间,则被几本核心的专业笔记、基础教材和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占据。

    最后,他才将那张小心包裹好的全家福照片,塞进西装内袋,紧贴着胸口。

    照片上,父母笑容慈祥,林见月站在他身边,眉眼弯弯。这方寸之间的影像,是他远航途中情感的锚点。

    晚上,宿舍楼灯火通明,却异常安静。没有人高声喧哗,失去了往日培训间隙的争论与谈笑。

    大多数学员都在最后一次默默检查行李,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物品,或伏在床头柜前,借着昏黄的灯光,写下离家前的最后一封家书。

    笔尖划过信纸的沙沙声,成了夜晚的主旋律。

    阳光明也提笔铺纸。他先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告知了抵达后的联络方式(由驻外机构转达)、初步的安排,字里行间充满了思念与嘱托,也尽力安抚着家人的担忧,反复强调组织照顾周到,一切安心。

    接着,他又给林见月单独写了一封。给她的信,笔触更为细腻,回忆了离别时的不舍,描述了此刻的心情,也畅想了未来,承诺会定期写信,汇报学业进展。

    他知道,这两封信将会很快抵达魔都,成为家人和恋人最初的慰藉与牵挂。

    写完,封好信封,贴上珍贵的邮票,他走到楼下的邮箱前,郑重地投了进去,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十二月二十六日,天色未明,残月尚挂在天边,星辰稀疏。

    五十二名留学人员便已集合完毕,在带队老师的指挥下,沉默而有序地将行李装车,然后登上了前往机场的大巴车。

    车窗外的京都尚在沉睡,街灯昏黄,光线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朦胧,偶有早起的行人裹着厚厚的棉衣,缩着脖子匆匆走过,投向车队好奇的一瞥。

    车内暖气开得不足,呵气成霜,无人说话,气氛肃穆得如同要去执行一项隐秘的任务。

    每个人都清楚,此行一去,便是远离故土,奔赴一个完全陌生、充斥着不同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世界,归期至少在一两年之后。

    有人望着窗外熟悉的街景,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不舍;有人则闭目养神,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机场的送行简单而克制,没有鲜花,没有喧闹的告别队伍。

    相关部门的几位领导前来做了简短的送行讲话,语气庄重,再次强调了纪律、使命与期望——“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是核心的主题。

    领导与众人一一握手道别,手掌温暖有力,传递着无形的嘱托。

    没有家属送行的环节,这既是规定,也避免了许多情感上的拉扯,但那份深藏的离愁,却在每个人心头弥漫。

    通过严格而略显漫长的安检,踏着冰冷的水泥地,阳光明随着队伍走入那架隶属于民航、机身上喷涂着鲜艳国旗的波音707客机机舱。

    当他踏入舱门,放好随身行李,在靠窗的座位坐下时,他最后回望了一眼这片被晨曦微光勾勒出轮廓的土地。

    农田、屋舍、道路逐渐模糊。

    心中虽有万千不舍,对亲人、对故土,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决绝,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凛然。

    飞机在巨大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开始滑行,加速,最终挣脱地心引力,昂首冲向被朝阳染成金红的云端。

    强烈的推背感将每个人牢牢按在座椅上,也仿佛将过去的一切飞快地推远。

    透过狭小的舷窗,大地上的景物越来越小,河流如带,田畴如格,最终被厚重绵延的云层彻底遮蔽。

    祖国,渐渐消失在视野中。

    阳光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努力平复着激荡的心绪。

    耳中是引擎持续不断的低沉轰鸣,鼻尖萦绕着航空燃油和机舱内饰特有的气味。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内袋里的全家福,汲取着一丝温暖和力量。

    漫长的越洋飞行开始了。

    机舱内,起初还弥漫着一种压抑着的新奇和兴奋。

    不少人透过舷窗,好奇地张望下方仿佛无边的雪白松软的云海,以及远方天际线那绚烂的光晕。

    空乘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表情温和但话语不多,提供着简单的餐食和饮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狭窄座椅带来的不适、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的压抑感、以及逐渐袭来的时差疲劳,开始侵蚀每个人的精力。

    舱内逐渐安静下来,引擎的轰鸣声变得更加凸显,如同背景噪音般无处不在。

    有人开始尝试阅读发放的英文报纸,有人翻阅着专业资料,更多的人选择闭目养神,但紧蹙的眉头显示他们并未真正入睡。

    阳光明时而翻阅随身携带的几页关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英文论文摘要,时而望着窗外出神,在脑海中反复梳理、模拟着抵达美国后的初步计划。

    飞行途中在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经停加油,并上下旅客。

    飞机降落时,透过舷窗可以看到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异国风情。

    机场规模宏大,设施显得现代而冰冷。

    远处,依稀可见一些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机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多是金发碧眼,穿着打扮时尚各异,各种语言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

    这一切都清晰地提醒着大家,已身处另一个大陆,另一种文明语境。

    一部分前往欧洲各国,如英国、德国、法国留学的学员,在此下机。停机坪上,早有中国驻法使馆的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