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研究生开考.顺利通过.交待和安排 (第2/3页)
不休,又一起在图书馆查资料寻找答案,乐在其中。
阳香梅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化学专业课程繁重,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浩如烟海,实验课要求更是严格。
她离开校园多年,重新捡起书本,需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
但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连等公交车的时间都在默背化学方程式。
晓雯也很懂事,知道妈妈要读书,不吵不闹,自己玩玩具,或者安静地趴在小桌子上看图画书,等着妈妈下课回家。
看着阳香梅日渐消瘦却眼神晶亮、充满干劲的模样,家人在心疼之余,也都为她感到高兴。
进入五月份,全国研究生初试的日子临近了。
阳光明向厂里请了几天假,专心做最后的冲刺。他不再看新的资料,而是反复翻阅自己的笔记和整理的核心知识点,确保万无一失。
五月五日,他平静地走进了设在魔都某个中学的研究生初试考场。
考场里气氛肃穆,考生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出头的年轻面孔到三十多岁、眼角已带风霜沉稳的中年人都有,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志在必得的认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阳光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境却异常平和。他对自己有信心,这种信心源于绝对的实力和充分的准备。
试卷发下来,他快速浏览了一遍,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果然,大部分题目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
即便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偏,或者表述方式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也能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超越时代的理解,迅速抓住核心,给出圆满的解答。
他下笔从容,思路清晰,字迹工整有力,在安静的考场里,只有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稳定而持续。
几天后,初试所有科目考完,阳光明自我感觉非常好,几乎可以确定能通过。
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回到厂里,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寻常的事情,该核对账目核对账目,该开会开会,神色如常。
等待成绩的日子,对有些人来说是煎熬,对他而言,却是一种平静的自信。
他照常上班,下班,带孩子,偶尔看看专业期刊,关注一下最新的技术动态,生活节奏没有丝毫改变。
连最了解他的林见月,从他脸上也看不出丝毫端倪,忍不住在一天晚上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也只是笑笑,语气平和地说:“应该还行,题目都做完了。等结果吧。”
时间一晃到了六月底。
这天,阳光明正在办公室审阅一份季度预算草案,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他随手接起:“喂,财务科阳光明。”
“光明!成绩单!初试的成绩单寄到家里了!”电话那头,传来林见月激动得有些发颤的声音,“清华大学寄送!刚刚邮递员送来的!你……你考了第一名!”
即使早有预料,此刻亲耳听到消息确认,尤其是“第一名”这三个字,让阳光明的心还是猛地跳了一下,一股热流瞬间涌向四肢百骸。
他握紧了听筒,声音竭力保持平稳:“好,我知道了。我下班就回去。”
放下电话,阳光明坐在椅子上,静默了几秒钟。
外面的大办公室有些嘈杂,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同事的讨论声,此刻仿佛都隔了一层膜。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有梦想初步达成的喜悦,有付出终得回报的欣慰,有对家人支持的感激。
但很快,这些情绪就被沉静的坚定所取代。这条路,是他早就选好的,必须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情绪恢复平静后,整理了一下衣襟,他要把这个好消息首先汇报给赵国栋厂长。
虽然收到的只是成绩单,但以他第一名的成绩,肯定能获得复试的机会。过段时间,收到复试通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么重大的消息,肯定不能对赵国栋隐瞒,毕竟他现在的岗位太重要。从现在开始,赵国栋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他的继任者了。
听了阳光明的汇报,赵国栋同样欣喜万分,直接从办公桌后站起来,绕过桌子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哈哈大笑:
“好小子!我就知道你没问题!第一名!清华大学的第一名!这可是给咱们红星厂,给咱们整个轻工局系统都争了大光了!”
赵国栋当即表示,“必须好好宣传一下,你可是我们厂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
阳光明婉拒了,态度诚恳:“厂长,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只是初试,后面还有复试,而且我也不想太张扬。等真正录取了,离开的时候,和科里相处多年的同事们简单告个别就行。”
赵国栋理解他不愿树大招风的想法,拍了拍他的胳膊,没再坚持:“成,听你的。你可是初试第一名,要对自己有信心。复试肯定能通过,怎么也不能把初试的第一名给刷下去”
“不能这么说,但我会认真准备。”阳光明没有把话说满,但眼神里的自信毋庸置疑。
“好!放心去考,厂里全力支持你!需要开什么审查证明,或者需要请假,随时说!”赵国栋大手一挥,给予了最坚实的后盾支持。
阳光明道:“谢谢厂长。”
徬晚回到家,刚踏进石库门,阳光明就被更加热烈的气氛包围了。
左邻右舍几乎都来了,小小的天井里挤满了人,七嘴八舌,满是赞叹和羡慕。
“光明回来了!”
“恭喜啊光明!清华初试第一名!这是文曲星下凡到我们弄堂了!”
“秀英,永康,你们家这风水也太好了!大学生扎堆,还出了一个研究生!”
张秀英脸上笑开了花,她正拿着一封信,翻来覆去地看。
里面“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红色抬头,还有“阳光明同志初试成绩通知单”的字样,以及下面清晰地印着的“名次:1”,他已经看了很多遍,可就是看不够。
阳永康也站在一旁,嘴角咧到了耳根,手里夹着烟,都忘了抽,只是一个劲地对前来道贺的邻居点头。
林见月站在人群外,看着阳光明,眼中闪着泪光,那是喜悦、骄傲和心疼交织的泪水。
静姝和致远似乎也感受到家里的喜庆气氛,绕着大人们的腿开心地跑来跑去,咯咯直笑。
晓雯则紧紧依偎在阳香梅身边,小手抓着妈妈的衣角,好奇地看着这比过年还热闹的场面。
这一次,张秀英不再精打细算,说什么也要请全家人下馆子,好好庆祝。
“这次谁也别拦我!”她态度坚决,声音因为激动而格外响亮,“我儿子考了清华大学初试第一名!这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喜事!必须下馆子!吃最好的!”
阳光明看着母亲激动的样子,没有反对,笑着点了点头,温声道:“好,听妈的。”
“哎!这就对了!”张秀英高兴得像个孩子,立刻开始盘算去哪家老字号饭店,要订几桌,要点什么菜。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仅传遍了整个弄堂,传遍了红星厂,甚至在整个轻工局系统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阳光明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活样板。
接下来的几天,阳家可谓是门庭若市。
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甚至一些不太熟悉的、家里有孩子准备高考的人家……一波接一波的人,前来道喜、取经。
阳光明始终保持着谦和与低调,耐心应对着各方来客,分享一些通用的学习经验,但涉及具体备考细节,则巧妙地带过。
他知道,这份荣耀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无条件支持他的家庭,属于这个开始重视知识、渴望改变的时代洪流。
在兴奋和忙碌之余,阳光明也开始着手处理工作交接的准备工作。
财务科的工作千头万绪,他需要整理出清晰的交接清单,确保他离开后,科里工作能够平稳过渡。
他和赵国栋商量后,暂时指定了一位资历较老、做事稳妥的苗姓老会计代理主持工作,等阳光明的研究生考试尘埃落定,再研究科长人选。
阳光明利用工作间隙,仔细地将自己手头正在跟进的项目、待处理的文件、重要的账目往来、以及科里的人员分工和注意事项,分门别类,一项项地移交给苗会计和其他相关同事,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准备复试和可能的赴京行程,也需要投入精力。
他继续关注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特别是清华大学相关教授的研究方向,思考面试时可能被问及的问题。
外语口试他并不担心,前世的工作环境让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政治审查方面,他身家清白,个人表现突出,厂里和街道都乐意出具最好的鉴定。
日子在忙碌中过去,进入了七月份。
天气越发炎热,蝉鸣聒噪。
阳光明在等待复试通知的同时,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
七月中旬的一天,他终于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第二封正式信件——研究生复试通知书。
薄薄的一纸通知书,上面清晰地写着复试时间(八月十号)、地点(清华大学校内)、所需携带的证件材料,以及复试的大致流程:专业笔试、实际操作、外语听说能力测试、面试、政治审查、体检等。
林见月是第一个看到的,她反复看着上面“复试通知书”那几个庄重的宋体字,激动得手指微微发抖。
“终于等到了。”她抬头看向丈夫,眼圈有些发红,这一次,是看到曙光临近的喜悦。
阳光明揽住她的肩膀,轻轻拍了拍,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张秀英得知消息,高兴得又要请全家下馆子,被阳光明劝住,说就在家里简单吃顿好的就行,等正式录取了,再下馆子。
张秀英这才作罢,但还是兴冲冲地去菜市场,买了一只肥鸡,一条活鱼,还有一块五花肉,回来就在灶披间里忙活开了,哼着许久未唱的小调。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比上次更加热烈。
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大哥阳光辉,也端起酒杯,由衷地说道:“光明,大哥是真服了你了!说考就考,还考了个第一!给咱们老阳家光宗耀祖了!”
“我就是尽力而为,能考第一,也是运气好。”阳光明与大哥碰了杯。
“什么尽力而为,你这是实力碾压!”二哥阳光耀带着与有荣焉的自豪,“我早就说了,我小弟是干大事的人!以后就是清华的研究生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连阳永康都忍不住咧开了嘴。
阳香梅看着小弟,心中感慨万千。
当初就是这个小弟,在她人生最灰暗、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给她寄去书籍、资料,重新点燃了她心底的火种,改变了她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