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摊上大事了.婚事阴霾.确定婚期 (第2/3页)
明立刻察觉到她情绪的变化,关切地向前倾了倾身子,压低声音问:“怎么了?是不是他们……闹矛盾了?”
他想起刚才见到冯向红时,她那憔悴的神情和眉宇间的愁绪,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担心好友的感情出了什么问题。
林见月摇了摇头,声音压低了些,带着明显的忧虑:“不是闹矛盾。他们感情很好。但……可能比闹矛盾更麻烦,是家里的事。
我也是向红姐这次从家里回来,心情低落,才断断续续听她说的,以前她都没详细提过,可能也是最近才严重起来。”
“哦?怎么回事?方便说吗?”阳光明神情严肃起来,意识到问题可能不简单。
林见月斟酌着词句,小声说道:“向红姐的妈妈,这次生病,除了本身身体不太好,劳累过度之外,跟最近家里压力太大,着急上火也有很大关系。
她爸爸……就是冯叔叔,前段时候因为在单位的一些工作讨论中的言论问题,正在接受组织的审查。
具体是什么情况,牵扯到什么,向红姐说得也不详细,她可能也不是完全清楚,或者不方便细说,但听起来……好像挺严重的,不是小事。”
她顿了顿,拿起手帕擦了擦鼻尖上细微的汗珠,继续道:“现在审查结果还没出来,一切都悬着,可万一……万一问题定性严重的话,飞扬哥和向红姐的婚事,恐怕就要受到很大影响了。
向红姐家,现在肯定没心情办喜事,就算最好的情况,冯叔叔没事,只是虚惊一场,这婚礼估计也得往后推一推,等风头过去、家里平复了再说。”
阳光明闻言,心中顿时了然。
原来如此!
难怪今天见到冯向红,感觉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心事重重,憔悴不堪。
婚姻大事,更是首当其冲,组织上是否会批准,对方家庭是否会顾虑,都是现实问题。
他沉默了片刻,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
作为谢飞扬的好友,他清楚谢飞扬对冯向红的感情,也了解冯向红的为人。
他只能叹道:“唉,希望冯叔叔能顺利过关,只是虚惊一场吧。不然……”
后面的话,他没说下去,但两人都明白其中的无奈与现实残酷。
莫说尚未结婚,便是已经结了婚的,被迫划清界限甚至离婚以保全自身的例子,也并非罕见。
这不是个人感情能轻易逾越的鸿沟。
这个意外的消息,给原本充满期待和甜蜜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两人一时都陷入了沉默,为谢飞扬和冯向红这对有情人可能面临的坎坷前景而感到担忧和惋惜。
池塘里的鲤鱼依旧悠闲,但落在他们眼中的春光,似乎陡然间少了几分明媚。
阳光明原本计划着和林见月多逛一会儿,中午找家清净点的小饭馆一起吃个饭,好好享受一下二人世界。但得知冯向红家的情况后,林见月显然放心不下独自在家的好友。
“光明,要不……我们今天就早点回去吧?”林见月征询地看着阳光明,眼中充满了对朋友的关切,“向红姐一个人在家,心情肯定特别不好,我有点担心她,想回去陪陪她,说说话也好。”
阳光明立刻表示理解:“应该的,确实该回去看看,向红这个时候需要朋友在身边。那我们这就回去。”
他虽然有些遗憾期待中的约会要提前结束,但更能体谅林见月对朋友的这份真挚的关心。
于是,原本计划的公园漫步和午餐匆匆结束。
阳光明推着自行车,将林见月送回了瑞康里石库门口。
弄堂里比刚才更热闹了些,孩子们的嬉闹声、大人们的招呼声,此起彼伏,但这日常的烟火气,却反而更衬出冯向红家事的沉重。
“见月,那事情就按我们商量的,你先跟家里说。有消息了随时告诉我。”临别前,阳光明叮嘱道,语气恢复了温和。
“嗯,我知道。你放心。你路上骑车小心点。”林见月站在门口,柔声应着,眼中依旧带着对好友化不开的担忧。
阳光明点点头,用力握了握她的手,然后骑上自行车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有对自身婚事顺利推进的期盼和喜悦,也有对好友恋情可能遭遇风雨的隐隐忧虑。
世事难料,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这让他更加觉得,能够相对平稳地把握当下的幸福,与心爱之人携手前行,是何等珍贵和值得珍惜的事情。
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将自己的小家建立起来,给林见月一个安稳的港湾。
……
林见月将阳光明的意思带回家后,林伟豪和高静怡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女儿的终身大事极为重视。
他们仔细询问了阳光明近来的情况,以及他对未来的想法。
林见月自然是把阳光明夸了又夸,说他如何稳重踏实,如何有规划。
林伟豪和高静怡对阳光明本就印象不错,见女儿心意已决,且阳光明确实是个靠谱的青年,便欣然同意安排见面。
林伟豪特意调整了密集的工作日程,最终将见面时间定在了五月十日,一个周日的中午。这样双方时间都比较充裕,可以从容一些。
尽管这比阳光明希望的五一期间晚了一些,但林伟豪能这么快就抽出时间,已属不易。
阳光明得到消息后,立刻开始紧张而周密地张罗安排。他利用休息时间跑了好几家饭店进行比较,最终还是选定了南京路上颇有名气、口碑颇佳的国营饭店——“春风松月楼”。
这家饭店环境雅致,菜品有口皆碑,服务也周到,既显出了对这次会面的郑重,又不至于太过张扬铺张,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提前几天就去订好了包厢,并且仔细研究了菜单,斟酌着点了既体面又实惠的菜肴,还特意准备了几瓶茅台酒,以备不时之需。
五月十日一早,阳光明一家人便全体动员,忙碌起来,家里洋溢着一种喜庆而紧张的气氛。
张秀英翻箱倒柜,找出压箱底的、只有逢年过节或重要场合才舍得穿的深灰色咔叽布外套,对着镜子仔细抚平褶皱,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还抹了点头油,显得格外精神。
阳永康也换上了平时舍不得常穿的深蓝色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脸上虽依旧保持着平日的严肃,但眼角眉梢却透出掩饰不住的喜气。
阳光辉和李桂花也带着小壮壮,一家人都收拾得利利索索,小壮壮还被特意换上了一身新衣裳。阳光耀和岳心蕾也特意从岳家赶了过来。
阳光明自己则是一大早就起来洗漱,换上一件崭新的挺括白衬衫和熨烫笔直的蓝裤子,皮鞋擦了又擦,亮得能照出人影。
他反复检查了要带的香烟、茶叶和那几瓶茅台酒,确认万无一失。
今天阳光明,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挺拔,朝气蓬勃。
他先一步赶到饭店,再次确认包厢环境,检查菜单,安排好茶水,确保一切准备就绪,然后才安心地在门口等候。
临近十一点,林见月一家三口乘坐吉普车也到了。
林伟豪穿着一身没有领章的新军装,身姿笔挺,步伐稳健,儒雅中带着军人的威严和久经沙场的沉稳气度。
高静怡则是一身素雅的浅灰色衬衫,黑色长裤,脖子上系着一条淡雅的丝巾,气质温婉知性,笑容和煦。
林见月跟在父母身边,穿着一件新做的碎花衬衫,衬得她人比花娇,脸上带着羞涩又幸福的淡淡红晕,眼神明亮,顾盼生辉。
双方家长在包厢门口见面,阳光明立刻上前一步,为双方介绍,态度恭敬而不失大方。
“林叔叔,高阿姨,你们好。这是我父亲阳永康,母亲张秀英,这是我大哥阳光辉、大嫂李桂花,这是我二哥阳光耀、二嫂岳心蕾。”阳光明介绍得清晰有序,语气沉稳。
阳永康上前一步,主动伸出双手与林伟豪握手,态度热情:“林师长,高同志,你们好,欢迎欢迎!路上辛苦了!”他的话语简洁有力。
张秀英则脸上笑开了花,热情地拉住高静怡的手:“哎呀,高同志,可算见到你们了!一直听明明念叨你们,今天一看,真是……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比明明说的还好!”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高静怡笑着回应,轻轻拍了拍张秀英的手背:“张大姐,您太客气了。叫我们老林、静怡就好。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千万别见外,随意就好。”
她的态度十分随和亲切,丝毫没有领导干部的架子,瞬间拉近了距离。
林伟豪也笑着对阳永康说道:“永康同志,以后叫我老林就行。什么师长不师长的,都是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嘛。你们培养了一个好儿子啊,光明这孩子,我们很看好。”
他的话语爽朗,肯定了阳光明,也让阳家人倍感欣慰。
双方寒暄着,进入布置简洁大方的包厢落座。
圆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餐具摆放整齐锃亮。气氛一开始略显拘谨,但林家父母平和亲切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阳家众人的紧张情绪。
林伟豪并没有像某些人家那样,一上来就盘问阳家的具体经济状况或详细家底,这些他们通过女儿和侧面了解早已心中有数。
他反而像拉家常一样,关切地问起阳永康厂里最近技术改革的情况,问他这个老技工有什么感受;又关心张秀英的身体如何,家里几个孩子小时候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淘气事。
高静怡则微笑着和张秀英、李桂花聊些家常里短,问些菜场最近的供应情况,孩子养育过程中的经验,甚至交流了一下编织毛线的花样。
这些话题轻松接地气,很快让张秀英和李桂花放松下来,话也多了起来。
阳光明和林见月坐在一旁,偶尔插几句话,主要负责给长辈们倒茶递水,细心周到。
看到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