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 > 江城穿越之磁带上的声音

江城穿越之磁带上的声音

    江城穿越之磁带上的声音 (第3/3页)

  下午 2 点,我继续整理母亲的广播磁带,突然手机震动了,是孙女发来的视频电话,她在大学的音频实验室里,背景是她做的 “声忆二维码” 海报:“奶奶,我把您修复的磁带声音做成了二维码,扫一下就能听,老师说可以在社区展出,让更多人听见老声音!” 我看着屏幕里的二维码,笑着说 “好啊,娃,你做得好,让更多人知道老磁带,知道咱们巷里的声音,别让这些声儿没了”。孙女说 “奶奶,放假我回去帮您把磁带都录成数字版,还想让您给我的同学讲妈当年播音的故事”,我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好,奶奶等着,跟你的同学讲你外婆的声音,讲巷里的老日子”。

    挂了电话,我坐在播音柜旁,拿出母亲的 1988 年母女合唱带,放进播放机,按下播放键,《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响起来,母亲的声音和我的声音混在一起,像当年一样暖,“妈,你听,我们的歌还在响,日子也还在好好过”。

    三、声音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柠檬香和麦芽糖的焦香,指尖的磁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 —— 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温好的牛奶,杯壁上凝着水珠,牛奶的温度像 “声忆盒” 的暖光灯,很暖。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暖光一样照亮屏幕,群里很热闹,都是街坊们发的好消息:

    “@所有人 天大的好消息!苏姐的‘声忆盒’升级啦!咱们街坊凑钱帮她买了新的修复设备和声音展示架,新设备里有专业的磁带清洁机(能自动刷磁粉,还不伤磁带)、高清转录仪(能把磁带转成无损音频)、磁芯校准器(换磁芯更准);展示架是木质的,分五层,每层都放着修复好的磁带和播放机,街坊路过就能听!张奶奶捐了 200 元,说‘听澜帮我修好了结婚带,我得帮她’;老周送了套 1990 年代的空白磁带(说‘给街坊录新声音用’);小孙把实习工资 1000 元全捐了,说‘苏奶奶教我懂了老声音的暖,这钱该捐’;社区还帮着申请了‘老手艺传承补贴’,每月 1500 元,够苏姐买修复耗材和新设备了,以后不用愁耗材了!”

    “苏姐的孙女放暑假回来啦!这孩子真能干,帮‘声忆盒’做了‘声忆二维码’文创,把苏姐修复的 30 多盘磁带声音都做成了二维码,印在明信片上,背面写着磁带的故事,比如‘1986 年张奶奶结婚带:里面有《甜蜜蜜》和厨房的炒菜声,是家的味道’;还帮苏姐开了抖音账号,每周二、周五下午播‘磁带修复故事’,教大家怎么刷磁粉、擦磁头,第一次直播就有 1800 多人看,好多人留言说‘想让家里老人听听当年的声音’!”

    “社区在‘声忆盒’旁边加了个‘声音记忆展柜’,是用当年广播站的旧操作台改的,刷了清漆,跟‘声忆盒’的播音柜很配。展柜里放着苏姐修复的经典磁带,有 1982 年苏姐母亲的广播带、1986 年张奶奶的结婚带、1990 年老周的《水手》带,每个展柜都配了小播放机,扫码就能听,还贴了故事牌,比如‘1982 年广播带:苏听澜母亲播的银杏里新闻,1982 年 3 月,里面有街坊的家事、巷里的新鲜事,是银杏里的声音史’。街坊路过就能听,像个小型声音博物馆,好多孩子都来围观,问‘这小盒子怎么能放歌呀’,苏姐就蹲下来给他们讲磁带的故事,教他们听里面的老声音,可热闹了!”

    “苏姐收了两个学徒!一个是学音频制作的大学生,叫小杨,放假来社区实践,说‘想跟着苏奶奶学磁带修复,把手艺传下去,现在会修老磁带的人太少了,不能让老声音没了’;一个是社区的年轻人,叫小郑,25 岁,他爷爷有盘 1980 年代的京剧磁带,说‘苏奶奶的故事让我懂了老声音的珍贵,我要学好,帮苏奶奶打理抖音账号,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老磁带的美’。苏姐说会把自己会的都教他们,包括刷磁粉、擦磁头、换磁芯,还会教他们记声音故事,‘要让他们知道,修磁带不只是修塑料和磁粉,是修声音、修日子,要留着温度,别丢了’!”

    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往 “声忆盒” 跑。晨雾已经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照在 “声忆盒” 的新玻璃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撒了层金粉。门楣上的木质招牌挂了新的细棉线装饰,旁边还挂着个小铃铛,开门时 “叮” 地响了一声,像在欢迎我。

    推开门,“声忆盒” 里更热闹,柠檬香混着笑声飘出来,像温暖的风。苏听澜正坐在播音柜前,教学徒小杨清洁磁头,“滴 2 滴清洁剂就行,多了会流进播放机里;擦的时候要轻,像摸声音的脸,不能重”;小杨听得认真,手里拿着脱脂棉,慢慢擦磁头,“奶奶,我擦得对吗?磁头亮了吗?” 苏听澜笑着说 “对了,亮了,这样声音就能响得清楚了”。小郑在旁边整理抖音留言,“奶奶,有个深圳的叔叔留言,说他家里有盘 1985 年的家庭录音带,想寄过来让您修,他说‘里面有他爸妈的声音,想留住’”。

    母亲的 1982 年广播磁带放在新的展示柜最上层,旁边放着孙女做的 “声忆二维码” 明信片,“大家扫这个码,就能听我妈的广播,还能看故事”,苏听澜笑着说。展柜前围着好多街坊,有的戴着耳机听磁带,有的扫二维码,有的问修复技巧,张奶奶在给孩子们讲当年结婚的声音故事,老周在教年轻人怎么用播放机,小孙在给外地的朋友发 “声忆二维码”,热闹得像过年。

    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上面写着 “银杏里声音守护者”,递给苏听澜:“苏听澜同志,这是大家投票选的,你用磁带修复留住了街坊的声音记忆,让年轻人知道了当年的日子有多暖、有多真,是咱们的榜样!以后社区会一直支持你,让‘声忆盒’的声音飘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老磁带的意义,知道老声音的珍贵!”

    苏听澜接过证书,手指有点抖,眼眶有点红,却笑着说 “谢谢大家,我只是修了点磁粉、擦了点磁头,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以前我总怕老磁带没人修、老声音没人听,现在有了新设备,有了学徒,有了二维码,我放心了。以后我会教更多人学修复,让更多人知道,老磁带里的声音,藏着咱们的根、咱们的日子,不能丢”。

    孙女的 “声忆二维码” 明信片放在展柜的最下层,上面印着 1986 年张奶奶结婚带的封面,写着 “里面有《甜蜜蜜》和厨房的炒菜声,是家的味道”。有个年轻人拿起明信片,扫码听了听,笑着说 “这声音真暖,我要寄给我爸妈,他们肯定也有这样的老磁带”。苏听澜笑着说 “好啊,让你爸妈也来讲讲他们的声音故事,咱们一起让老声音一直响下去”。

    “苏姐,来块麦芽糖!” 我喊她,她笑着点头,老吴师傅从杂货店送来刚做的麦芽糖,“听澜,给你留的,多熬了会儿,焦香重点,你爱吃的”。孙女帮她接过,还多给了我张 “声忆二维码” 明信片,是 1988 年的母女合唱带,扫码就能听见苏听澜和母亲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声音暖得像当年的阳光。

    风卷着柠檬香和麦芽糖的焦香,吹在脸上暖暖的。我看着 “声忆盒” 里的热闹 —— 苏听澜在教修复,学徒在学擦磁头,街坊在听磁带,孙女在讲文创,突然明白苏听澜磁带上的秘密:那些老磁带、细毛清洁刷、录音本,不是 “过时的塑料和刷毛”,是她用耐心拂去声音的尘埃,用坚持护着日子的温度;那些街坊的帮忙、孙女的传承、社区的照料,不是 “偶然的善意”,是生活里最朴素的温情,像磁带转动的 “沙沙” 声一样,把快时代的日子熬成了暖,把冷时光捂成了真。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开店,就看见 “声忆盒” 的灯亮了 —— 苏听澜正在修复母亲的 1982 年广播带,细毛清洁刷轻轻刷着磁粉,播放机里传出母亲清晰的声音:“各位街坊,今天的新闻播送完了,明天见”。她坐在播音柜旁,对着磁带笑着说 “妈,你看,你的声音还在,咱们的日子也还在好好过”。

    我想,以后的日子,银杏里的 “声忆盒” 会一直这么暖,像苏听澜常说的:“磁带会旧,磁粉会掉,但声音不会忘;日子会快,记忆会淡,但藏在声音里的温度不会丢 —— 只要手里握着清洁刷,心里装着老声音,再快的时代,也能像老磁带一样,响得真、响得暖,藏着永远的日子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