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齿轮里的时光 (第3/3页)
留着呢,刚出锅的,热乎”,我买了块,付了 5 元,咬了一口,绿豆馅甜而不腻,像当年和父亲一起吃的 —— 他总说 “时年,这糕甜得有准头,像咱们修的表,稳当”,现在想起来,还能看见他帮我擦嘴角糕屑的样子。
到了文具店,老板拿出块新的淡粉色软胶,“陈哥,这软胶适合你的镊子,3 元”,我付了钱,心里有点暖 —— 有了新软胶,夹齿轮时就不会夹花了。回到修表铺,我把软胶裹在镊子尖上,用细棉线缠好,“爸,以后夹齿轮更稳了,您放心”。
下午 2 点,我继续整理钟表,突然手机震动了,是孙子发来的视频电话,他在大学的实验室里,背景是他做的 “时光钟表” 文创,“爷爷,我把您的修表故事做成了文创,上面印着老钟表的图案,扫二维码就能听滴答声,好多人想买,老师说还能在社区展呢”。我看着屏幕里的孙子,笑着说 “好啊,娃,你做得好,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知道咱们当年的日子,别让滴答声没了”。孙子说 “爷爷,放假我回去帮您扫描钟表,做 3D 模型,还想让您给我的同学讲修表的事”,我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好,奶奶等着,跟你的同学讲修表的准头,讲街坊的暖”。
挂了电话,我坐在修表柜台旁,拿出父亲的 1963 年怀表,装上新找的 1.5 毫米齿轮,上了弦,怀表开始滴答响,“爸,您看,我把您的表修好了,它又走了,像您还在记时间,还在教我修日子”。
三、齿轮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金属味和绿豆糕的甜香,指尖的机油痕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店柜台的凉意 —— 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温好的牛奶,杯壁上凝着水珠,牛奶的温度像 “时光修表铺” 的暖光灯,很暖。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暖光一样照亮屏幕,群里很热闹,都是街坊们发的好消息:
“@所有人 天大的好消息!陈哥的‘时光修表铺’升级啦!咱们街坊凑钱帮他买了新的修表工具和钟表展示柜,新工具里有专业的齿轮测量仪(测齿轮尺寸准)、超声波清洗机(洗机芯锈迹)、高倍显微镜(看细齿轮磨损);展示柜是木质的,分五层,每层铺着淡蓝色绒布,能放更多老钟表和故事,街坊路过就能看!李奶奶捐了 200 元,说‘时年帮我修好了座钟,我得帮他’;老郑送了套进口钟表机油(瑞士产的,说‘给老表上最好的油’);小孙把实习工资 1000 元全捐了,说‘陈爷爷教我懂了老钟表的暖,这钱该捐’;社区还帮着申请了‘老手艺传承补贴’,每月 1500 元,够陈哥买修表配件和耗材了,以后不用愁耗材了!”
“陈哥的孙子放暑假回来啦!这孩子真能干,帮‘时光修表铺’做了‘时光钟表’文创,有老钟表图案的笔记本、带滴答声的钥匙扣,还有‘修表故事’手账,里面印着陈哥修表的过程和街坊的故事,现在卖了 100 多套,有从外地来买的,说‘想收藏老时光的声音’;孙子还帮陈哥开了抖音账号,每周三、周六下午播‘修表教学’,教大家怎么拆机芯、磨齿轮,第一次直播就有 1500 多人看,好多人留言说‘想让家里老人看看,回忆当年的修表匠’!”
“社区在‘时光修表铺’旁边加了个‘时光记忆展柜’,是用当年的旧修表柜台改的,刷了清漆,跟‘时光修表铺’的老木柜很配。展柜里放着陈哥修复的经典钟表,有 1963 年陈哥父亲留的‘时年周岁’怀表、1978 年李奶奶的北极星座钟、1965 年老郑父亲的上海牌怀表,每个展柜都配了小牌子,写着钟表的年代、故事和修复过程,比如‘1978 年北极星座钟:李奶奶的结婚纪念钟,陈时年用 800 目砂纸磨钟摆轴,上瑞士机油,还原 “听钟声吃饭” 的旧习惯,滴答声脆如当年’。街坊路过就能看,像个小型时光博物馆,好多孩子都来围观,问‘这钟为什么要上弦呀’,陈哥就蹲下来给他们讲当年的日子,教他们认齿轮,可热闹了!”
“陈哥收了两个学徒!一个是学机械工程的大学生,叫小杨,放假来社区实践,说‘想跟着陈爷爷学修老钟表,把手艺传下去,现在会修老钟表的人太少了,不能让手艺断了’;一个是社区的年轻人,叫小郑,24 岁,他爷爷也有块老怀表,说‘陈爷爷的故事让我懂了老钟表的暖,我要学好,帮陈爷爷打理抖音账号,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老钟表的美’。陈哥说会把自己会的都教他们,包括拆机芯、装齿轮、校时间,还会教他们认不同年代钟表的特点,‘要让他们知道,修表不只是修齿轮,是修时光、修日子,要准、要稳、要暖’!”
我赶紧关了杂货店的门,往 “时光修表铺” 跑。晨雾已经散了,太阳升得老高,照在 “时光修表铺” 的新玻璃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像撒了层金粉。门楣上的铜制招牌挂了新的细铜丝装饰,旁边还挂着个小铜铃,开门时 “叮” 地响了一声,像在欢迎我。
推开门,“时光修表铺” 里更热闹,金属味混着笑声飘出来,像温暖的风。陈时年正坐在修表柜台前,教学徒小杨装齿轮,“齿轮齿要对齐,轻轻推,别用劲,不然会断;装完要上点机油,润一润,走得才稳”;小杨听得认真,手里拿着镊子,慢慢夹着齿轮,“爷爷,我装对了吗?会不会转不动?” 陈时年笑着说 “对了,再上点机油,就完美了,修表要准,更要耐心”。小郑在旁边整理抖音留言,“爷爷,有个北京的叔叔留言,说他家里有块 1960 年代的上海怀表,想让您帮着修,他说‘这表是他父亲的,想让它再走起来’”。
父亲的 1963 年怀表放在新的展示柜最上层,旁边放着孙子做的 “时光钟表” 文创,“大家扫这个码,就能听怀表的滴答声,还能看修表的故事”,陈时年笑着说。展柜前围着好多街坊,有的看钟表,有的扫二维码,有的问修表技巧,李奶奶在给孩子们讲 “听钟声吃饭” 的故事,老郑在讲他父亲用怀表藏工资的日子,小孙在给年轻人看他童年的卡通石英表,热闹得像过年。
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上面写着 “钟楼巷时光守护者”,递给陈时年:“陈时年同志,这是大家投票选的,你用修表手艺修复了街坊的时光记忆,让年轻人知道了当年的日子有多稳、有多暖,是咱们的榜样!以后社区会一直支持你,让‘时光修表铺’的滴答声飘得更远,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的意义,知道老手艺的珍贵!”
陈时年接过证书,手指有点抖,眼眶有点红,却笑着说 “谢谢大家,我只是修了点齿轮、调了点时间,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以前我总怕老钟表没人修、滴答声没人听,现在有了新工具,有了学徒,有了文创,我放心了。以后我会教更多人学修表,让更多人知道,老钟表的滴答声里,藏着咱们的根、咱们的日子,不能丢”。
孙子的 “时光钟表” 手账放在展柜的最下层,上面印着陈时年修表的照片,写着 “修表如修时,准、稳、暖”。有个年轻人拿着手账,翻到 1978 年北极星座钟的页面,说 “我要把这个手账带给我爷爷,他也有块老座钟,我想让他知道,还有人在修老钟表、记老日子”。陈时年笑着说 “好啊,让你爷爷也来讲讲他的钟表故事,咱们一起让滴答声一直响下去”。
“陈哥,来块绿豆糕!” 我喊他,他笑着点头,老吴师傅从杂货店送来刚做的绿豆糕,“时年,给你留的,多放了绿豆,你爱吃的”。孙子帮他接过,还多给了我个 “时光钟表” 钥匙扣,上面印着 1963 年的上海牌怀表,按一下,就能听见清脆的滴答声。
风卷着金属味和绿豆糕的甜香,吹在脸上暖暖的。我看着 “时光修表铺” 里的热闹 —— 陈时年在教修表,学徒在学装齿轮,街坊在看展柜,孙子在讲文创,突然明白陈时年齿轮里的秘密:那些老钟表、铜制工具、牛皮本,不是 “过时的铁和齿轮”,是他用耐心修着时光的准头,用坚持护着日子的暖;那些街坊的帮忙、孙子的传承、社区的照料,不是 “偶然的善意”,是生活里最朴素的温情,像齿轮咬合一样,把快时代的日子熬成了稳,把冷时光捂成了暖。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开店,就看见 “时光修表铺” 的灯亮了 —— 陈时年正在给父亲的 1963 年怀表上弦,怀表的滴答声脆得像当年的钟声。他坐在修表柜台旁,对着怀表笑着说 “爸,你看,咱们的修表铺越来越好,滴答声有人听,日子有人记,你不用惦记我”。
我想,以后的日子,钟楼巷的 “时光修表铺” 会一直这么暖,像陈时年常说的:“钟表会旧,齿轮会磨,但滴答声不会忘;日子会快,记忆会淡,但修过的时光不会丢 —— 只要手里握着起子,心里装着准头,再快的时代,也能像老钟表一样,走得稳、走得暖,藏着永远的日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