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出发,维也纳! (第3/3页)
深刻、讽刺之犀利,堪称本年度的法国短篇!这位年轻的作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熟和非凡的才华!’
上帝啊!‘年度’!他们说是‘年度’!”
莫泊桑的声音声音甚至带着哭腔,有一种压抑太久后得以宣泄的释然。
于斯曼笑着调侃:“行了,居伊,车厢顶都要被你的虚荣心掀翻了。
快看看有没有评论提到我写的那段战地医院?那才叫真实的震撼。”
塞阿尔接过另一份《两个世界评论》,扶了扶眼镜:“别急,于斯曼——
‘爱弥儿·左拉的《磨坊之役》充满了悲壮的史诗感。他将战争的残酷与个体命运的无奈交织得撼人心魄。
莱昂纳尔·索雷尔的《米隆老爹》,则以一种冷峻到近乎残忍的笔调,探讨了爱国主义最原始、最质朴的形态,令人掩卷长思。’
瞧,爱弥儿,莱昂,评论家们把你们放在一起夸赞呢!”
阿莱克西抢过话头:“嘿!《共和国报》说得更直接,‘左拉的《磨坊之役》和索雷尔的《米隆老爹》,让骄傲的巴黎人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法国乡村。
他们看到了那里的农民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沉默而坚韧地守护着他们对法兰西最深沉的感情。’
说得好!我们总是忘记,法兰西不只是巴黎!”
莫泊桑又找到一篇,继续念:“‘莱昂纳尔·索雷尔凭借《老卫兵》、《故乡》以及这次的《米隆老爹》,已经悄然勾勒出一幅深邃的法国乡村社会图景。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性。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学关注。’
天啊,莱昂,评论家们要把你封为‘农民的作家朋友’了!”
莱昂纳尔摇摇头:“我只是写了我看到和理解的‘人’,恰巧他们生活在乡村而已。”
莫泊桑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得了吧,莱昂,别谦虚了!”
旅程就在这样热烈的讨论、相互的打趣和对未来维也纳之行的憧憬中度过。
列车穿过法国的原野,驶过斯特拉斯堡,进入德意志南部的森林与山丘,最终跨过边界,驶向奥地利的腹地。
将近三十个小时的车程,因为有了同伴,竟也不显得十分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