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 (第2/3页)
承宗实现派遣官员帮他们治理地方的诺言,让刘狮子必须开科举了。
刘承宗一直以来不愿开科举的原因也很简单,他需要时间。
时间能证明他的德行,也能在地方安插更多出身军队的自己人,以免大批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才,跳出来反对他。
现在,刘狮子同意进行科举,也并不是他被逼得没招儿了。
而是元帅府随着岭东大战的取胜,林蔚负责的通政司第一时间将破伪帝、焚旧京的消息加以刊印,通传西北移书各县,使刘承宗声名大震。
邸报上最显眼的大横幅,就是‘抒萨尔浒之宿愤,血己巳年之旧耻’。
刘承宗觉得,眼下自己的声望,可以一试。
吏衙也就抓住这个机会,传令陕、甘、青各县长官,开了科举院试。
院试的规矩照旧,由县、府、院三层考试,包含从童生到秀才的三层选拔,名额也跟大明一样,是小县最低八人、大县最多二十人。
同时为了稳定,还在元帅府全境给出四十六个免试名额……这个免试名额给的是知县和县丞,一共四十六人。
主要是刘老爷给刘狮子随意任命县官的行径打补丁。
在征战过程中,刘承宗任命了一大批或起于行伍、或拔于地方,没有功名的官员。
如今要开科举,吏衙担心这些地方主政的官员会觉得自己没了上升空间,心思浮动。
为避免这事,就直接予以其生员功名。
整个秋天,报名参加童子试的人超过了十八万,经过三场考试,最终元帅府下辖十三府、十三州、三牧监,共选拔出一千六百二十六名有秋闱资格的生员。
刘狮子看着各府呈上的长长名单,及秀才们的生平履历、出身过往,心说大元帅府的第一批秀才,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这是因为元帅府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导致录取率太高了。
科举不仅是为选拔人才,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维持稳定。
所以在三层院试的过程中,都是按各地名额考取。
就比如静宁州,在籍拢共一千多人,身体健康没有残疾,符合考试标准的只有三十七人,甚至还没维持考场秩序的官吏衙役多,最后也录取了八个。
还有斡耳府,这是青海都督府为了科举专门攒出来的府,辖大小揣旦、格尔木等地的察哈尔、土默特、和硕特和西番等屯牧卫和八个斡耳朵。
牧民听说过了童子试给发两只羊,人人踊跃报名。
交上去的基本上都是白卷,没几个懂四书五经的,能用汉字稀里糊涂把试卷写满就算童生了。
反正各卫依答卷优劣次第录取八个童生,基本上问论语哪一句的解释,写的都是自己生平,大汗征甘肃时献过多少只牛羊,小舅子给大元帅打过仗之类的答案。
这就够了,虽然不识字,但是会默写,童生试稳过。
海西旅帅谢二虎欢天喜地的赶着羊群在青海游荡,给诸部的高级知识分子发羊羔子。
斡耳府的童生奖励政策,就是谢二虎和巴桑专门找杨鼎瑞定的,羊羔子由他们和各卫长官出,劝学。
反正咱也不要秀才功名,有了童生,就送到卫学上课去,将来再考秀才。
甘肃今年又起了蝗灾,曹耀回到西安府要比别人晚一些,不过这位元帅府的甘肃大都督倒是要比别人兴奋地多。
他要学着承运在河湟的部署,在甘肃修建木轨,以便将甘肃的物资快速运抵兰州。
亲田法的存在,让甘肃的屯田做得很好,对蝗灾也有很强的抵抗力。
同时军屯的征税,也比陕西的地方粮税征得多,因此甘肃都督府在兵粮上非常富裕。
只不过甘肃的难题集中在人口、商路、商贸和贵金属方面,土壤沙漠化让路不好走,粮食运不出去,在当地也不好卖出去,因为没钱。
他们缺少金银,以至于在凉州府,不少人用上了河湟的狮子票。
曹耀认为,仿照河湟修建轨道,能很好地解决甘肃目前的问题。
这事,刘承宗肯定赞同。
河湟的轨道运输,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极大帮助,狭长的河西走廊,确实需要这个。
当然衍生出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偷木轨,建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