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顽贼 > 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

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

    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 (第3/3页)

道用的都是承重极佳的榆木,断不了有人扒走。

    这事在河湟谷地无所谓。

    河湟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又极低,轨道沿途就没有人少的地方,木轨被毁坏很快就会被发现,后续的捉拿、搜查都很容易,主政青海的杨鼎瑞又是编写第一部元帅律的人。

    杨鼎瑞在康宁府的时候,很有普法意识。

    律法的目的不是给人判重罪。

    不是定个罪,别人犯了罪就抓,抓了就判就完事了。

    得让人认同,有维护律法的意识。

    因为律法的目的是不让人犯罪。

    要不然就跟大明军法一样,操典上军法按戚继光那套写的,人们嘴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没有任何一个军事主官闲着没事拿那套惩罚士兵。

    因为现在的明军生活水平,没有办法让人认同戚继光的军法条例。

    偷了就抓呗,就这年头人口那流动性,河湟的镇、乡、保、甲制度下,偷了木轨还没弄回家就被逮住了。

    缉私兵最乐于见这个了,你偷你的,我抓我的。

    抓住就是金沟银洞劳役十年,分的地全部没收。

    抓不住,就认栽。

    备用的轨木一直有,榆木也不是啥名贵树木。

    跟这个成本比起来,运力提升的好处太大了,那轨木被偷盗的损耗,甚至还不如损坏的车辆成本高。

    实际上河湟正在实验给轨木套铁壳,因为一来铁皮轨道更快,承重更大,二是铁皮轨道丢了比木轨好抓。

    木轨道的印记,手工削一削就没了。

    而铁轨要销赃,可比木轨难多了。

    尤其在河湟这地方,往哪儿销?谁敢收?

    真有能收脏的人,案子里偷盗铁轨反而是最轻的罪了,有这本事炮都能给卖出去。

    但这事在甘肃,就不一样了。

    河湟那小轨道,全长不过五百里,沿途哪里都有人,而甘肃需要的轨道是河湟的三四倍,人口却与河湟差不多,中间有大片的无人区和荒漠戈壁。

    成本控制,要比河湟难得多。

    因此,刘狮子的建议,是让曹耀先从凉州到兰州河口修一道试试。

    其实今年有蝗灾的不止甘肃,河南也有,而且灾害程度要比甘肃的蝗灾大得多,铺天盖地。

    刘承宗一度要让全陕防蝗,却没想到遮天蔽日的蝗虫群飞上潼关塬,却虚晃一枪,北上山西了。

    因此今年陕西的收成还凑合,干旱情况,比刘狮子预想中要好得多。

    虽然还是旱,但并没有前几年旱得那么厉害,过年时是普遍下了雪,延安府等地今年夏季还下了点雨。

    真正滴水未进的,主要是陇西的静宁州、天水一带,以及宁夏银川两处,称得上草木焦枯。

    但陇西旱不旱,其实对刘狮子来说没两样,因为那几个县早几年就连年连季的大旱,明军、农民军、元帅军又在那边接连爆发大战,早被打成一片白地。

    当地人在战争与旱灾中,早就百不存一。

    拢共也没多少人,旱灾的报告一呈送到元帅府,刘承宗就让官府疏散,就近各府进行救济。

    宁夏也不算啥问题,那边经过内讧、东征,人口和驻军也不算多,而且灌溉条件好,有汉唐二渠,至少塞上江南的基本粮产,哪怕大旱,依然比陕西强上不少。

    但河南,今年的情况非常不好。

    先是因为干旱,黄河在陕山之间的壶口河段断流十余日,随后过了农时的用水季,黄河稍有恢复,但水清了。

    这种不正常的情况,直到延安府接连降雨,黄河的状态才稍好些。

    即便如此,河南还是先大旱,再蝗灾,脆弱的民生再次遭受重大打击,甚至出现了百姓携家带口向西逃荒的情况。

    刘狮子命张天琳接纳逃荒灾民,但同时也要做好关上巡防,以防河南那个总兵官张任学趁机开战。

    不过接纳归接纳,刘狮子其实不太能理解。

    他心说,陕西人不往河南逃荒就不错了,你们还往这边跑,咋想的嘛。

    很快,刘承宗就知道人家是咋想的了。

    驻防潼关的张天琳没几日就亲自跑回西安,风尘仆仆地向刘承宗报告:“大帅,黄河,在开封决口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