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九年秋 (第1/3页)
崇祯九年的秋天。
刘承宗在繁复的宴会与日复一日的长谈中,与元帅府外驻各地的大将勾划未来蓝图。
同时也在刘承宗整个统治区域内,开了元帅府的第一次科举。
这是张宏伟的蓝图,从泰萌卫到拉萨河,包括陕甘青川四省旧制,共编设一百五十七县,由元帅府统一派遣官员治理。
这事乍一看,是刘承宗对周边控制力大幅提升的好事。
同时也会使卫拉特、火落赤等统治实体遭受冲击。
不过实际上恰好相反。
刘狮子想做这件事,但他不想现在做。
反而是巴图尔珲台吉与摆言、拉尊这些地方领主一再要求,才让他无可奈何地捏着鼻子开了科举。
时机不对。
刘狮子心里对西宁以西的定位,是不需要堆资源的战略纵深。
只要投入一点兵力,维持存在,确保掌握乌斯藏、卫拉特、斡罗思的情报,并在大局上能够施加政治影响力,就足够了。
就这,还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河湟谷地是他统治区域的‘腹里’,必须维持安全需求,迫使他打算向西投入一点兵力、人力与物力。
甚至真的打算在乌斯藏、卫拉特建立实质统治。
毕竟那时候他也没吃过啥好菜。
哪儿像现在,拿下西安府,刘狮子是真知道什么叫得关中者得天下。
一府之地,还是如今这个被旱灾蝗灾折腾的年景,征收本色折色,就可供养九万人马。
当然,这是关中平原东部的西安府及华州、同州这一小块有渭河灌溉的地利。
元帅府那么大的地盘,陕甘青三省加起来,征收本色折色,不算这一府二州,也就能供养七万人马。
一样的资源,把湖广推下来,那就又能多养十万大军。
扔到乌斯藏和卫拉特,一万兵马都得饿得面黄肌瘦。
因此最好的情况,是一统天下之际,派遣兵马护送官员,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边疆问题。
但凡事有得有失,到那个时候,地方大贵族也必然会有更大的抵触心理。
不像现在,卫拉特有心进一步定居、集权,而火落赤也在与卫藏军队的长久对峙中疲惫无望,急需元帅府的支援。
这让设立府县更加容易。
当然相应的是刘狮子要付出的资源也会更多一点。
但事情会做的更加顺利。
刘承宗之所以对这事瞻前顾后,主要原因其实就一个。
他没那么多储备官员。
其实这事,最高兴的人是刘老爷。
一般来说,一个县要想正常运转,理应有十至十五名官员,其中六位流官由吏部铨选,余下不入流的吏员则由地方任命。
而在元帅府统治的陕西,很多县仅有知县一人。
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更不正常的是,刘承宗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不是尽快开科举,而是从军队里选一些负伤或立功的士兵和低级军官,调到地方做佐官。
当然这在元帅府又是正常的,他们有着极其庞大的军人群体,某种程度上解决好军人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社会的问题。
但在刘老爷看来,这种情况难以持续,而且也太离经叛道。
他早就想好好跟刘狮子谈一下这个问题。
可偏偏,没有合适的契机。
刘老爷想要的合适机会,是那些军官转任地方官僚,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就这样的问题,跟刘狮子去谈。
可无奈,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一方面刘承宗的军官群体,素质高是事实。
这是有传统的,拥有完善卫所制度的大明,武官对文武双全的追求,本就已成风气。
像左良玉那种文化程度较低的武将,才是个例。
而刘承宗对文化的推崇,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风气。
另一方面,目前的陕西,对官员素质要求也确实不高。
一个县几千上万人,还有三分之一是军队,出身军队的官员,反而能在这样的地方更好地平衡军民事宜。
反倒是如今,准噶尔和火落赤,这两家元帅府最大的地方贵族,要求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