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44章 国政军策

第444章 国政军策

    第444章 国政军策 (第2/3页)

  “渤海国,唐时的海东盛国,享国180年,为契丹人所灭。”

    “渤海国乃是粟末靺鞨部,当然这个不重要,唐时的东北局势不安定,渤海国能立国那么久,并且一度称霸东北,也有其不同寻常的地方。”

    “当然,按照苏教务长所说,唐时的东北要比如现在暖和,那时候吐蕃都能称雄,当时的条件和如今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今辽东苦寒,但是渤海国依然对朝廷经营东北的大战略有参考性。”

    众人纷纷点头。

    李如松摊开一张地图,对着众人说道:“这是我根据史书记载,加上零星的史料,对渤海国进行的考证。”

    李如松揉了揉眼睛。

    有关渤海国的资料极少,如果这里不是国子监的图书馆,怕是连这点成果都研究不出来。

    李如松说道:

    “渤海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长白山地区建立霸权的国度。”

    “只可惜史书上有关渤海国战役的记录几乎没有。”

    众人又有些沮丧,没有历史战役参考,军事部署就无从说起了。

    但是很快,李如松又说道:

    “但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

    “诸位知道吗?这渤海国历史上有五京。”

    “京,国之重地也,古代的京城都是战略要地。”

    “渤海国是一个小国,史书上对于渤海国的其他资料都不可考了,但是因为使者往来,五京的位置却留下来了。”

    “这是我对各种历史资料考证后,推测出的五京位置。”

    “诸位看,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市),这里是渤海国最早的国都,也是渤海国发家的地方。”

    “这里有盆地适合耕种,又是交通要道,渤海国既然可以在这里设置都城,那我大明也可以在这里筑城,养活一城人马是没有问题的。”

    众人看向这个位置,也觉得这里十分的险要。

    “后来又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按照我的考证,彼时的上京龙泉府,乃是渤海国的粮仓,正是因为渤海国建国之后人口膨胀,中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这才迁都到粮食更充沛的地区。”

    “如果上京龙泉府还能耕种,那我大明在长白山区域也有了根基,可以移民拓边!”

    “后又迁都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此城在显得府以东,滨海,我听水师学堂那边说,现在商人在此地停靠,有建州女真人设置港口,偷偷和走私商人贸易。”

    “此地乃是水陆枢纽交汇之地,如果在这里筑城,就可以从海上补给。”

    “此外还有两京,是陪都。”

    “一是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顾名思义,镇守鸭绿江,是和朝鲜往来的要道。”

    “二是南京南海府,如今此地在朝鲜境内,暂且不表。”

    “如果再建渤海国五京,大明是不是就能和渤海国一样,控制长白山地区?”

    听完之后,众人又根据山川地形进行研究,果然这五京的位置是极好的。

    这能不好吗?

    东亚这个怪物房,军事战略的思想实在是太先进了,春秋战国就搞出来《孙子兵法》了。

    渤海国的历史早已经消散,甚至连渤海国的建立功臣都没能留下名字。

    但是从五京设置来看,渤海国确实不愧海东盛国的名号,这五京的位置都非常关键。

    不是熟悉东北山川地理,又深谙政治军事的天才,不可能提出如此厉害的规划。

    只可惜历史连谁帮助渤海国主定策,都没能留下名字来,只剩下这史书上五座废城。

    众人又从作战、补给、后勤、屯田、剿匪、设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商讨,论证了四京确实是控制长白山地区的重要节点。

    再加上刘荩臣的五国城,五座城市要塞的方案成立。

    众人看向李如松。

    “李班正,就请你起草奏疏吧。”

    李如松立刻说道:

    “不行!这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如果要上书,还请各位都要署名。”

    众人看到李如松态度坚决,也不拒绝,心中也有隐隐的激动。

    大明重文轻武,其实不仅仅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