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44章 国政军策

第444章 国政军策

    第444章 国政军策 (第3/3页)

大明,从宋代开始,就没有武将上书的国政军策了。

    这项权利,都是牢牢掌握在文臣手里的。

    这也不是武将不想,而是从宋代开始,文臣武将分途,不像是汉唐的名将,那是出将入相,上马管军下马治政,所以才能写出国政军策来。

    等到宋代开始,武将文化水平偏低,只掌握军事技能,就别想着写什么国策了。

    李如松起草,众人又修改,一份《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就此出炉。

    等写完之后,众人都是成就感满满!

    接下来众人轮流署名,最后李如松和刘荩臣也签下名字后,李如松又想起父亲的教导,让他在京师尽量低调,他对众人说道:

    “这份奏疏是不是应该请苏教务长看看?”

    众人纷纷点头,大家都没写过奏疏,万一有什么犯忌讳的话。

    大家认识的人当中,最会写奏疏的就是苏泽了,李如松请求送到苏泽前先过目,也是稳重之举。

    而且苏泽和他们确实也算是有师生的情分,大家又一同拿着奏疏,前往苏泽的府上投书。

    众人又觉得,一堆军官都去苏泽府上不妥,于是推举李如松和刘荩臣两人为代表,去苏泽府上拜见。

    ——

    “李如松和刘荩臣?”

    苏泽刚刚从内阁回家,听到管事的通报,皱眉问道。

    “这两位军将都说自己是老爷的弟子,所以吾等不敢做主,就请他们在门房厚着了。”

    “让他们去偏厅吧。”

    苏泽自然记得两人,李如松不必说了,刘荩臣是诚意伯的世子,在武监的时候苏泽就记得他的名字。

    既然两人都以弟子身份来拜见自己,总还是要见上一见的。

    等到了偏厅前,李如松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也不由的忐忑起来。

    他看向身边的诚意伯世子刘荩臣,这家伙更是没出息,已经开始双腿打颤了。

    李如松打趣说道:

    “刘兄,你紧张什么?”

    刘荩臣说道:

    “李班正,你不紧张?这可是苏教务长!我爹要是知道我来干这事,回去非要打断我的腿!”

    李如松也颇有同感的点头。

    自己老爹在入学前,千叮万嘱不能得罪的人名单中,苏教务长就排在前列。

    在京师两年多,李如松自然明白苏泽的分量。

    别说是他,就是他爹,安东都护府这个副都护,见到苏泽都要行大礼。

    今日自己带着奏疏来求见苏泽,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可到了偏厅前,也没有回头路了,李如松咬牙说道:

    “再难也要上,这份奏疏可是我们大家的心血!”

    两人这么一打岔,紧张的情绪平复了一些,在管事的催促下,两人迈步进入偏厅。

    “武监一期骑兵科李如松、刘荩臣,拜见苏教务长。”

    两人进门之后就对苏泽行了一个武监的军礼。

    这也是众人商议的结果。

    他们和苏泽的联系,就是武监生教务长的关系。

    既然如此,那想要让苏泽支持他们,就要拉进这个关系。

    果不其然,李如松和刘荩臣这样的开场白,让苏泽脸上挂上笑容,吩咐两人入座后,又让管事上茶水。

    李如松是军人,也不愿意弯弯绕绕,在简单寒暄了之后,就掏出奏疏说道:

    “苏教务长,这是吾等武监一期商议出来的一份军略,想请您斧正。”

    军略?

    苏泽接过《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打开之后仔细的阅读起来。

    李如松和刘荩臣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看着苏泽一字一句的读完,两人更是呼吸都要停止了。

    “这份军略,是你二人写的?”

    李如松和刘荩臣摇头说道:

    “乃是吾等克虏营的武监一期生群策群力完成的,弟子只不过是主笔。”

    苏泽看向李如松,李如松迎接上苏泽的目光,就在李如松感觉过去很久之后,苏泽抚掌道:

    “妙策!这等国政军策可刊史书!”

    “啊?”

    李如松没想到苏泽竟然给了这么高的评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