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日昭昭,其火煌煌! (第2/3页)
打算?”
直至这一刻,随着杨修一语一言,洛阳城中这段时日之乱象,各般无法理解、波云诡谲、不合常理之局势,跃然眼前。
仿佛天光破云,将笼罩于城上,遮盖世人眼前那层层迷雾拨开,一灯既明,照澈满城云烟。
杨彪抬脚将行,就欲出府而去。
“修儿,此等大事,你既已看破,何不早言?
我当速速将此事告予太傅、群臣,否则兴汉大业虽败,来日为时未晚,若帝党菁华付之一炬,则天子旁落,汉室何存?”
然而少年郎单薄的身影,却缓步走至他身前,他抬起脸,那张稚气未脱与杨彪十分相似的脸,肃然与他对视。
杨彪蹙眉,微微顿足,“汉室忠义者上百人名列衣带诏,今若忍视其死,恐汉室将亡于我手。
今大义在前,汝欲阻我乎?”
“父亲欲陷杨家数十上百口于死地乎?”
杨修拱手,执礼甚恭,缓缓让开道路。
“诚如是,子当从父,毁家纾难为汉室陪葬。”
“这”
明明杨修已让开道路,可杨彪却面色痛苦,脚步难挪,只口中喃喃。
“以汝之才,既早看破,何不早言,以至于斯?”
“早言?便是早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群臣能凑足粮饷,还是能越过曹军镇守之城墙,将粮饷送至城外?”
杨修幽幽一叹,“我等早入曹贼之算计,一步慢,步步慢。
当日朝堂之上,不应该是刘玄德站出来,请命出战的,而应该是他刘景升!
刘备军中,上下军校皆慕其恩义,感怀在心,追随他四处漂泊多年,轻易不会背叛。
掌军之人,不是他二弟,便是三弟,有万夫不当之勇,足以震慑三军。
军中更有祢衡为军师,向汉之心,犹为坚毅,若觉曹贼所谋,必有反制!
只恨刘景升惜身误国,白费孔文举一片丹心血洒御阶,竟换不来他一声出征为国。
刘备军远调,刘表军滞留,看似曹仁与关羽各领三万人外镇关隘,洛阳局势为之一清。
实则所谓的互相制衡,不过是曹贼迷惑我等之手段,从提议以曹仁换关羽开始,他心中便是杀心已起,只为除汉臣而后快!
妥协?权衡?利弊?
虚以委蛇,迷惑我等之假象。
他曹孟德眼底只有两种人,天下人与操耳!
在这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眼底,我等皆是可负可杀之人,何复言他?”
这一刻,杨彪第一次在自己这个自诩灵秀第一流的儿子眼底,看到些许颓然,他眼神萧索,话音无奈。
“父亲啊,若能早言,修岂不言?
可晚了!
当日之朝会,本是孩儿设计谋算之布局,可他不仅化解此局,更当场将计就计,反制于我。
当你们衮衮诸公,一朝天子,在朝堂上想着怎么和他权衡利弊,互相制衡之时,他心底之所谋所想,只是单纯的杀光你们啊!
朝会结束,随着曹仁与关羽率军离洛,一切就都晚了。
为何曹仁与关羽同行出发?是为了盯住刘备之军远去,免生异变。
你们只看见曹仁走后,洛阳城中只有两万曹军,再难攻破皇城,汉室已得喘息之机。
却看不见两万曹军守洛阳,汉军也根本出不得城,两万荆州军千里迢迢而来,家业离散,无粮无饷,已现孤军之相!
修看穿了又怎样,父亲去提醒太傅又怎样?皇城守军难道还能杀出洛阳,给他们送军饷?
钱粮已尽付于西园,朝中又何来的军饷!
此所以曹操坐视刘备于西园招兵买马也!”
杨修每说一句,杨彪脸色就苍白一分,他仰首闭目,泪沁眼眶。
“天日昭昭,其火煌煌!
幽幽四百载之大汉,将亡于此乎?”
话音悲怆,闻者下泪,而他脚步颤巍,再难挪动一步。
“父亲,我等眼下唯有与太傅、帝党撇清关系,若得保全我杨家,至少还能为汉室留下一缕火种。
待将来时局有变,未必没有卷土重来,匡汉扶龙之机。”
他说着朝杨彪复行一礼,“父亲留步,孩儿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