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衣锦还乡 (第2/3页)
打日本石见地区。
不过这种想法虽好,但摆在大汉面前的依旧是人口问题。
新罗人口经过二百年的太平,体量与渤海国不分上下,大汉想要收复新罗,还得想办法加剧新罗内乱,让新罗国内人口锐减,同时增加辽东的人口才行。
思绪间,刘继隆便开口说道:“平壤耕地众多,可令河南、淮南两道起运粮食,积粮五十万石于平壤,迁二万高句丽遗民往河南去,以五万罪民流配平壤。”
“臣谨遵圣谕……”
见刘继隆开口便要将五万罪民安排到平壤,刘烈下意识便想到了与平壤毗邻的新罗国。
如果自家阿耶与自己所说的石见银矿是真的,那拿下新罗国,确实对朝廷日后掌握石见银矿有好处。
不过新罗山多地少,新罗国人口更是有二三百万之多,并不好对付。
更何况辽东积弱,攻打新罗只能靠河南和淮南、江南转运粮食,眼下似乎不是攻打新罗的好时候。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人口如何?”
刘继隆忽然开口询问,封邦彦闻言愣了下,回忆片刻后才站出来回答道:
“回禀陛下,江南西道有四百八十余万口,江南东道有六百五十余万口,岭南道有二百九十余万口。”
尽管大汉这些年都在从江南迁徙百姓迁往黔中、岭南各处,但江南东西两道的人口依旧不少。
岭南道的人口并不算多,至少在刘继隆眼底不算多,因为其中有不少都是蛮民,更有许多不在册的蛮民。
如今除了岭东的几个州是以汉人为主外,岭西、琼崖、安南都是群蛮与汉人分庭抗礼为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将这三道留到最后,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百姓迁徙到云南和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六里,而刘烈也心知肚明的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诸道皆已京察,眼下理应对江南东西两道及岭南道京察。”
刘烈开口后,殿内顿时骚动起来,但很快便恢复平静。
“准!”
刘继隆面不改色的应下,刘烈则是在看到四周没有官员跳出来时松了口气。
“陛下,臣礼部尚书杨知温有事起奏……”
刘继隆曾经的媒人,如今年过六旬的杨知温在刘烈奏表过后站出来开口,这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他,寄希望于他准备站出来制止京察。
只可惜他们想多了,因为杨知温只是公事公办。
“陛下,吐蕃王遣派世子没卢嘉措出使本朝,眼下已然抵达洛阳国宾馆,请求朝见陛下。”
“准其三日后于贞观殿朝见。”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开口,毕竟他还准备将吐蕃打造成大汉的马场呢。
明朝初年马匹不足,但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对吐蕃的茶马制度实施有效,吐蕃便在后续数百年时间里成为了明清两朝的重要马场。
随着全球气温降低,吐蕃只能变成依靠中原的地方政权,而茶马贸易便是大汉控制吐蕃的利器。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耿明站了出来,朝着刘继隆作揖道:
“陛下,五军都督府奏表,佐渡官厂今岁开采黄金万五千四百五十七两。”
“此外,日本王“贞明”被其舅基经所逼,以身体有病为由退位,做了太上王。”
“事后,基经不顾别人的反对,立与自己关系亲切的表兄、已经五十五岁的时康为日本王。”
耿明的话,当即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礼部的杨知温闻言连忙作揖:
“陛下,日本亦是天朝赤子,怎可不经天朝准许而擅自废立?”
“臣以为,必须派遣使臣,令基经、时康将王位归还贞明。”
“陛下,臣附议……”
一时间,不少臣工都站出来表示支持杨知温的建议,但刘继隆却看向了耿明。
“汝与日本相交甚密,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耿明执掌海军,平日里只要没有事情都躲在五军都督府中当差,因此许多场合都见不到他。
若非日本有事,加上今日又是大朝会,他才不会出现在此处。
见刘继隆询问,他便恭敬作揖道:
“陛下,依臣之见,时康从乃前日本王贞明之叔祖,基经并未行废立之事,反尊其为太上王,礼数未失。”
“再者,基经于朝廷所请,历来恭顺应允,未有推拒。”
“反观贞明,屡生悖逆之心,竟狂言兴兵犯境,实为不臣。”
“以臣愚见,朝廷可借此契机,命其于石见北境隐歧岛开设官办工坊,一则供朝廷囤积货殖,二则将灰吹法等炼化金银之术授于基经,明示石见银矿蕴藏之丰,并言明新法可令产出倍增。”
“基经若神智未昏,必倾力开采,届时银矿之利,必引周边豪族、国司觊觎,纷争自起。”
“待其内乱频生,朝廷方可从容斡旋,自此日本白银当如泉涌,尽入我朝矣……”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耿明这厮说话也有几分文绉绉的了,不免颔首看向礼部的杨知温等人。
只见原本还叫嚣的他们,在听到贞明试图对朝廷动兵后,此刻尽皆都安静下来了。
见他们不再叫嚣,刘继隆便颔首道:“既是如此,此事便交由汝操办。”
“此外……”他顿了顿,目光扫视群臣,随即开口道:
“朕欲明岁二月出巡河西,沿途用度从简,即日起由太子监国。”
群臣闻言纷纷倒吸口凉气,他们不是担心刘烈监国,也不是担心刘继隆出巡河西,而是担心刘继隆以出巡为由,继续对河陇地区京察。
他们的许多事情,兴许能瞒过刘烈,但肯定瞒不过自家陛下。
想到这里,众人只觉得如坐针毡,恨不得现在就退朝提前安排。
“既无异议,那便退朝吧。”
“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见没有人开口异议,刘继隆便起身准备走下金台,而乾元殿上的群臣也纷纷从位置上起身,对刘继隆唱礼后趋退。
面对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那些老臣们纷纷加快脚步,准备早些安排,以免露出马脚。
刘继隆对此心知肚明,却没有阻止的想法。
贪官污吏便是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哪怕移栽新土,这些韭菜依旧能茁壮成长。
他能做的,只有在韭菜长高后收割,将韭菜弄成肥料来滋润泥土,而不是刨根问底。
因为贪官污吏的根来源于人性,这是他没办法解决的。
思绪此处,刘继隆与刘烈乘坐车舆往贞观殿走去,而刘烈见刘继隆结束朝会,随即便在车内与刘继隆说道:
“阿耶,此次京察共查出一千三百余万贯的各类折色钱粮,田亩尚在丈量中。”
“剑南、黔中、河南等道的抄没钱粮留在了当地,以此便宜买粮转运云南、辽东、大宁之策。”
“山南东西两道及淮南道钱粮留存三成,余下起运洛阳。”
“儿臣估算过,等钱粮运抵,朝廷在京可调用钱粮不下两千万贯,八百万石。”
“地方有司的仓库及常平仓等处,可调用钱粮在八百万贯,三千六百万石左右。”
“国库如此充盈,可延续朝廷此前农闲募工之策,令各州县加固加高河堤,并清淤各处河道。”
洪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若非如此,刘烈也不会想到兴修水利这件事。
刘继隆对此倒是十分赞同,目光看向刘烈道:“此事固然是好事,汝可自行操办。”
“只要于百姓有利,钱粮可尽数支出,切记国库钱粮尽皆自百姓身上收取,若将钱粮用于自身则祸国,用于百姓则利民。”
“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可不察。”
“是。”刘烈点头应下,而此时车舆也停在了贞观殿外。
他率先下车,扶着刘继隆下车并目送他走入殿内后,这才重新上车返回了东上阁。
与此同时,回到贞观殿的刘烈也对西门君遂交代道:“汝前去询问几位郡王,可有随朕出巡者。”
阔别河陇多年,如今终于能再回去一趟,颇有种衣锦还乡的感受。
刘继隆自然也想让老兄弟们都感受感受,所以才会吩咐西门君遂。
西门君遂听后应下,随后便派人前去询问各王府。
只是半天时间过去,当内侍返回贞观殿时,刘继隆便通过他的脸色,大概猜到了众人反应。
不出预料,除了曹茂、斛斯光、安破胡等寥寥数人外,其余的张昶、马成、陈瑛、杨信等人不是脱不开身,就是以年老为由婉拒。
对此,刘继隆自然有些惋惜,但他并未惋惜太久,便投身到了日常的理政中去。
人生值得惋惜的事情着实太多,他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惋惜许多时间。
他的时间很多,却也不够多,不值得浪费在这些事情上。
在这种日常的理政下,两日时间很快过去。
随着约定的日子到来,作为没卢丹增之子的没卢嘉措则是以吐蕃王世子的身份来到了贞观殿,对刘继隆行三拜之礼后缓缓起身。
他模样不过十六七岁,穿着大汉的幞头与圆领袍,皮肤略黑,五官长得很周正。
“臣奉臣父之令,前来朝见天汉皇帝陛下,并叩谢陛下对吐蕃的恩典。”
没卢嘉措再度跪下叩谢,刘继隆并未阻止,而是在他叩谢结束后才开口示意平身。
“平身,说说汝阿耶遣汝前来有何难处吧。”
刘继隆知道没卢丹增的性格,相比较尚婢婢和尚摩鄢,没卢丹增更懂得隐忍,眼光也更为长远。
自从没卢丹增了解到了大汉的火器后,如今没卢吐蕃的所有贵族子弟,基本都要前往松州就读大汉官学。
此外,如果奴隶能跟随进入吐蕃的大汉僧人学得一口流利的官话,并且还能书写汉字的话,也会被恩典免除奴隶身份。
如今的吐蕃分为两派,一派是没卢吐蕃,一派是原本赞普的悉补野氏吐蕃。
在现有的两个吐蕃政权里,悉补野氏的吐蕃奴隶想要摆脱奴隶身份,只有通过军功和特殊贡献才行。
但这个军功特权是类似汉人之中斩将夺旗陷阵等功劳的勇士,才能获得的特权,而特殊贡献则是掌握特殊技术的工匠。
问题是,奴隶们压根没有学东西的地方,加上身子孱弱,没有足够的甲胄和兵器,所以两种摆脱奴隶的方式比登天还难。
相比较之下,吸取了刘继隆许多政策的没卢吐蕃就显得开明许多了。
只要随军作战并取得胜利,所有参战的奴隶都能摆脱奴籍,并且能跟随僧人自学官话与汉字的话,也能摆脱奴籍。
尽管条件依旧苛刻,但比起悉补野氏的吐蕃王朝,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