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衣锦还乡 (第3/3页)
来说还是进步了不少。
正因如此,没卢丹增才能在这些年与悉补野氏交战中,不断的取得上风。
“启禀陛下,如今没卢氏与悉补野氏的战事陷入了僵持,臣父听闻朝廷战事告歇,特此派遣臣来询问,是否能借用火药于下国,助臣父讨平悉补野氏……”
昔年刘继隆答应过会帮助没卢丹增统一整个吐蕃,只是由于大汉还未太平,许多土地还未收复,刘继隆才一拖再拖。
如今大汉需要打的大战事基本都告歇,刘继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
更何况大汉可以做军火商,而不是传授技术。
哪怕吐蕃破解了火药的技术,以他们掌握的资源和技术也不是汉军的对手,毕竟汉军手中最关键的还是铸炮技术和火枪技术。
这些技术必须有配套的冶铁、锻造等技术,哪怕是刘继隆自己,那也是在收罗了大唐最顶尖那批匠人后,才花了不少时间将其研制出来,就更别提其他国家了。
思绪此处,刘继隆便开口说道:“吐蕃亦是大汉臣民,悉补野氏不尊教化,理应覆灭。”
“汝可返回金城与汝父言,明岁入夏后可往松州互市中采买火药,每岁朝廷可以万斤火药与之互市。”
一万斤火药,这对于大汉来说,也就是一天的产量罢了。
吐蕃想要囤积火药来对付大汉,那不知道要囤积到猴年马月去。
不过若是将这火药投入与悉补野氏的战场上,那则另当别论。
“臣叩谢陛下恩典!”
没卢嘉措没想到此事竟然进行得那么顺利,旋即再度跪下叩首,而刘继隆则是等他三叩结束后才开口道:
“如今气候寒冷,朝廷获得保暖的棉花,此物亦会加入明岁的互市中去,稍后朕会令内侍送棉袄于汝,汝可带回金城,交由汝父过目。”
“臣谨遵圣谕,谢陛下恩典……”
没卢嘉措连忙行礼,刘继隆见状则是看向身旁的西门君遂。
西门君遂见状,随即拔高声音:“趋退……”
“臣谨退,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没卢嘉措见到自己的任务完成,当即便退出了贞观殿,被礼部官员带回了国宾馆。
在他走后,西门君遂躬身询问道:“陛下,这火药与棉花互市的价格……”
“他们的马匹以上中下三等定价为十贯、五贯、三贯,火药每斤一贯,棉花每斤百钱。”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开口,同时提醒道:“各类物资,也令南衙有司和五军都督府好生商量,重新给出个比此前便宜的价格。”
既然要扶持没卢吐蕃,那自然不可能还在按照之前的价格,始终得让出些好处的。
“是……”
西门君遂应下,随后便派人前往了东上阁,将此事说给了东上阁内办差的内阁几位阁臣和刘烈。
“某知晓了,汝退下吧。”
“臣告退……”
东上阁内,刘烈在听后便遣散了前来传话的内侍,并在对方离开后看向东上阁内的几位内阁大学士。
在他开口询问后,阁内陷入了沉寂,七位阁臣尽皆低头沉思,权衡着其中的利弊与凶险。
良久之后,年纪较长的谢瞳率先踌躇开口:“殿下,臣以为此事可行。”
“一万斤火药虽巨,可若能借没卢氏之手,彻底铲除吐蕃故主悉补野氏,令其王统断绝,则吐蕃内部纷争必久,高原永无宁日。”
“此乃以夷制夷之上策,于我大汉而言,利远大于弊。”
谢瞳话音落下,不等刘烈开口,张瑛便皱眉道:“殿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火药乃国之利器,岂可轻授外邦?”
“今日没卢氏得之用以攻悉补野,安知他日其势大后,不会调转铳口对准我朝?”
“此事关乎国本,须得面见陛下,陈明利害,劝陛下收回成命!”
张瑛说罢,原本还准备开口的几名大学士便纷纷闭上了嘴,而刘烈则是平静扫视几人:“诸位以为如何?”
见刘烈询问,大学士中的郭恕便开口道:“下官在临州大学时,曾跟随陛下研学格物与地理。”
“如今之天下,气候正在逐渐变冷,此乃周期所致。”
“气温每下降一分,高原苦寒之地产粮便艰难一分,此为陛下昔年所传授之学识。”
“因此,没卢氏即便统一吐蕃,其地力、物力也只会日渐衰败,难以支撑其与某天汉抗衡。”
“今日助其除去心腹大患,来日其只能更加依赖我朝之粮食、铁器、商贸。”
“臣以为陛下此策,深谋远虑,并无不妥。”
见郭恕把皇帝搬出来了,郑公权与段巍闻言,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见众人尽皆表态,原本还沉默不语的敬翔也在最后决断道:“利弊之前,诸位同僚已分析得极为透彻。”
“在某看来,陛下既已决断,必有万全之策。”
“殿下监国理政,日理万机,若为此等已定之策再去与陛下理论,恐劳圣心,亦非为臣为子之道。”
“我等臣子,谨遵上谕,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将差事办好,方是正理。”
眼见无人支持自己,张瑛脸色略微难看,嘴唇嗫嚅了几下,似乎还想争辩,但最后还是没能说出口。
刘烈见状颔首,心道这内阁中派系也不少,远不如自己的东宫和谐。
不过日后若是有利益牵扯,东宫的和谐恐怕也会成为过去,不得不防。
想到此处,他便开口道:“既诸位已有公论,那便依陛下旨意办理。”
“殿下英明……”
谢瞳、敬翔等人闻言纷纷作揖唱声,而刘烈则是令谢瞳起草旨意送往南衙。
不多时,旨意被派往南衙,继而由快马送往了松州。
与此同时,朝廷布置在诸道的京察队伍也在刘烈的调令下,开始往江南东西两道和岭南道出发。
江南的冬季自然湿冷,但比起夏季的闷热,郭崇韬等人还能承受,无非就是棉衣穿厚些罢了。
随着郭崇韬等人京察江南,崔恕等陇右勋贵也纷纷三令五申的令陇右道内的家族子弟老实些。
时间从寒冬到腊月,直到“噼里啪啦”的鞭炮作响,洪武十三年也成为了过去式。
天下各处有司衙门将挂着的“洪武十三年”旌旗、长帆,尽皆更换为了“洪武十四年”。
在这种情况下,由北衙六军留守精骑及东畿兵马所组成的近万队伍出现在了洛阳城外的官道上。
八千汉军将士尽皆精骑、马步兵,另有近千随行的太医院、宫廷内侍、女官。
洛阳城内的两千多名有品秩官员前来相送,眼睁睁看着一辆玉辂与十余辆大辂出现。
只是令百官诧异的是,上阳宫方向也出现了十余辆马车,用的也是天子依仗,并有百余人护卫而来。
许多老臣见状纷纷低下头去,而洪武年间被选入的官员则是议论纷纷。
不多时,随着那十余辆马车抵达,为首的玉辂停稳后便走下了一道身影。
已经三十一岁的李佾身穿郡王常服走下玉辂,面对众多官员,感慨万千。
尽管刘继隆准许他穿戴天子常服,但他也知道什么场合能穿,什么场合不能穿。
他在群臣复杂的眼神中走向刘继隆的玉辂,对玉辂作揖道:“臣陇西郡王李佾,参见陛下……”
在他躬身行礼之余,玉辂上也走下了刘继隆的身影。
尽管已经五十有四,可他的模样看上去依旧三十七八,让许久未曾见过他的李佾都不由精神恍惚。
“陛下容颜不改,臣……”
李佾不知道该说什么,刘继隆则是扶起他道:“朕亦是汝舅兄,此次出巡,皇后身体不适,李贵妃随行,汝可与李贵妃叙叙旧。”
“是……”李佾连连点头,而刘继隆也开口道:
“陇西地狭,故此将汝之王府修于襄武,食邑尽皆改为襄武,汝勿要多虑。”
“是……”李佾有些尴尬,他这些年虽然获封陇西郡王,但实际上一直居住上阳宫。
早年的他确实忧虑,担心刘继隆会在什么时候解决自己。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如今的他却根本没有这种担忧了。
甚至如果不是刘继隆让人告知他,此次出巡过后他便会在襄武就藩,他都想在上阳宫住一辈子了。
此外,若是说整个大汉朝有谁想让刘继隆长命百岁,那无疑就是他了。
刘继隆已经用行动表明了,他不会加害自己,但他的子孙就不一定了。
想到这里,李佾听到了后方的脚步声。
待他回头看去,只见太子刘烈在曹茂、斛斯光、安破胡、张昶、马成、陈靖崇、崔恕等人的簇拥下靠近。
“陛下……”
刘烈等人行礼,李佾见状侧身避过,而刘继隆则是大方接下,同时目光看向陈靖崇、张昶、马成等人。
面对三人,刘继隆表情有些释然,又有些不舍:“不跟某回山丹了?”
“年纪大了,腿脚走不动了……”
马成苦笑回应,刘继隆则是看向陈靖崇和张昶等人。
“陛下,臣等脱不开身……”
“臣亦是如此。”
二人笑着回应,刘继隆听后没说什么,点点头便看向了刘烈。
他走上前,为刘烈整理了幞头,令刘烈受宠若惊。
整理过后,刘继隆拍拍他双肩,满意笑道:“这样好看,精神点,把该办的事情办完。”
“是!”刘烈点点头,知道自家阿耶在说京察的事情。
见他没有什么想和自己说的,刘继隆没有逗留,只是看向曹茂、斛斯光、安破胡等愿意跟随自己出巡的人。
“走吧,回家去看看……”
“是!”
几人大声回应,紧接笑着跟了上去。
刘烈他们也跟了上来,见刘继隆要骑马,刘烈错愕之余忍不住道:“阿耶,此行舟车劳顿,您应该乘车。”
见他这么说,刘继隆调转马头,目光扫视众人,忍不住爽朗笑道:
“汝等乘车最为舒服,但对于朕而言,骑马才是最舒服的…驾!!”
不等众人回答,他抖动马缰策马而去,斛斯光等人则是不知何时,先后翻身上马,随他策马沿着官道,向西边群山而去。
望着他们的背影,陈靖崇、张昶、马成、崔恕等人沉默,而刘烈眼底则是担忧与激动。
眼见出巡的队伍开始向西行动而去,直至自家阿耶身影消失,刘烈转身看向了那雄伟的洛阳城。
曾经的洛阳城不属于他,但如今总算短暂属于他了。
在更久的将来,这座洛阳城则是将彻彻底底的属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