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归义非唐 > 第545章 四方将定

第545章 四方将定

    第545章 四方将定 (第3/3页)

    郭崇韬躬身退下,一身绿袍在诸多绯袍与紫袍中格外显眼。

    只是群臣都知道,今日过去后,他这身绿袍恐怕很快就会换成绯袍了。

    “诸卿可还有事启奏?”

    刘继隆询问群臣,群臣中随即出现了少许大臣将话题岔开,而新的话题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干旱与洪涝。

    北旱南涝的局面,从咸通年间延续至今,只是由于大汉兴修水利,掘井较多,因此才没有造成旱地大饥,易子而食的情况。

    饶是如此,每年十数州数十县的蠲免和平抑粮价等政令还是不可避免的。

    农业社会下,百姓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太弱了,若非刘继隆征收如此高的赋税来调动资源,加上如今大汉组织力度和速度还算比较快,易子而食这种事情并非不会发生。

    在天灾下,似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往后推延,但对于大汉而言,西南的战事却不能推延。

    在河北、河南、关内等处遭受旱灾的袭扰的时候,作为大汉粮仓的剑南道却不断转运粮草前往云南。

    朝廷此前在京畿道查获的五百万贯钱,尽皆流入了剑南道,分夏秋两季买入粮食,保障剑南道粮价不跌的同时,将一批又一批的粮食运往了云南。

    只是运送的粮食虽然多,且也为民夫们添收不少,但能运抵的粮食却并不多,尤其是战线拉长到永昌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相比较北方因为京察而人心惶惶的局面,云南明明是前线,可如今却看上去十分太平。

    在高骈的招抚下,数万群蛮走出哀牢山,以辅兵的身份成为汉军中一员。

    今日是发月饷的日子,曾经的阳苴咩城,如今已被装上了“大理县”的石匾。

    原本的南诏王畿之地,如今改名为理州,治所大理,下辖太和、巍山、越析等县。

    大理城外,数万人的军营矗立在西洱河畔,三万汉军与五万蛮军驻扎此处,筹备着几个月后的西征。

    汉军作为正兵,军饷依旧按照昔年定下的规矩发放,而蛮军则是作为辅兵,统一定下每月五百钱,三斗粮的军饷。

    虽然号称辅兵,但实际上就是作为民夫随军,只是他们比大汉自己招募的民夫要具有战斗力罢了。

    对于军饷的区别,高骈并没有隐瞒,而是开诚布公的告诉群蛮。

    只要群蛮想成为正兵,那就需要接受穿戴甲胄,每日一练,三日一操的正兵训练。

    正兵的待遇虽然是辅兵的三倍,但辛苦程度也远超辅兵,更何况蛮民若是要参军,那参军后后需要举家戍边,如此才能发放熟田给他们。

    不少蛮民并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祖地,但也有不少聪明的蛮民选择了投身汉军。

    这些投身汉军的蛮兵被高骈交给了李阳春,如今编兵五千,上午扫盲学习官话,下午接受操训。

    作为高原山地长大的百姓,他们的体能毋庸置疑,因此李阳春主要还是以思想和扫盲、配合作战等课程为主。

    今日发饷,李阳春特意前来监督五千蛮民汉兵的领饷,遇到汉话不熟练的,便带着懂得蛮语的书吏为他们翻译。

    “某、领饷…二军三营、三团、一队队长、岩孟……”

    “步卒队长年饷三十贯,这是二贯五百钱,自己数数。”

    草棚下,一袋袋沉甸甸的铜钱堆在后方,书吏们坐在铜钱前面,在文册上带着说官话磕磕绊绊的蛮兵们签字画押,最后将钱交给了他们。

    得到钱后,皮肤黢黑的蛮兵转身抱着钱走向李阳春,憨厚笑道:“钱、换……”

    “说你们的话吧,想要换什么?”李阳春用熟练的孟蛮话与岩孟交流起来。

    云南大大小小数百个部落,语言各不相同,但孟蛮算是大族,李阳春在云南两年多时间,自然学了孟蛮的话。

    除此之外,白蛮与乌蛮的语言他也学了,所以能够与岩孟等群蛮轻松交流。

    对于这些才参军不到半年的蛮兵,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和认识的文字太少了,因此营地里基本还是以蛮话交流为主。

    “五口大铁锅和十件衣服,还要粮食和盐。”

    二十出头的岩孟憨厚笑着,作为南诏眼中的群蛮,除非被选入常备军的群蛮,不然其他群蛮根本没有军饷,抢到什么算什么。

    岩孟当初在通海被李阳春俘虏后,便很快被招降并在李阳春抵达阳苴咩城后,成为了蛮兵中的队长。

    “还要铁锅?”

    李阳春皱眉看向岩孟,毕竟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领饷,但每次领饷他都要买铁锅,而且还是大铁锅。

    “部落要铁锅和粮食、盐,我家里要衣服。”

    岩孟憨厚笑着,并不觉得被部落吸血有什么,因为现在的他日子十分舒服,每日能吃一顿肉,粮食管够。

    因此将军饷都用来买部落需要的东西,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算了,拿给他吧。”

    李阳春叹了口气,似乎见惯了类似岩孟这种被部落吸血的蛮兵,吩咐左右书吏带岩孟去领东西后,他便走出了草棚,对排起长队蛮兵们叫嚷道:

    “照顾部落是好事情,但你们身上也要留点钱!”

    他用官话和三种蛮语重复说着,蛮兵们憨厚对他笑着,但并没有人附和。

    在他们看来,部落把自己送到了这种好地方,自己理应回报部落。

    对于他们这种想法,李阳春只能摇摇头,寄希望于他们日后学明白了官话和汉字后能做出改变。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远处有快马疾驰而来,来到草棚前连忙下马,对李阳春作揖道:“李王,高王有请……”

    “知道了。”听到是高骈有请,李阳春随即令人牵来马匹,随后往大理城赶去。

    尽管祐世隆试图放火烧毁阳苴咩城,但阳苴咩城太大,且汉军来的很及时,因此许多建筑的主体保存还算完好。

    如今经过七个多月的修补,大理城内已经看不出被焚毁的痕迹,只是曾经的五华楼缩水了两丈,但依旧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

    汉军代替南诏军队成为了这里的风景,穿着战袄的李阳春也脚步轻快的来到了五华楼的顶层。

    尽管不如曾经的五华楼繁华,但眼下的五华楼左侧苍山、右侧西洱河,风景足够取代那些富丽堂皇的装修。

    高骈、张武、王建、王重任、葛从周、张归霸等人皆已坐下,李阳春来了后便坐在了左首位。

    见众人到齐,高骈这才开口说道:“眼下已经是六月末,过往两年我军尽皆以十月方才动兵,而如今西南诸道先后起运四百余万石粮食,大理更是囤积有三十余万石军粮。”

    “凭此军粮,我军或许可在八月末发兵,并趁势抢收南蛮秋粮,继续西进将永昌全府收复。”

    收复永昌全府,这代表汉军最少也得深入西境六百里,而深入西境六百里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他们已经驻跸大理六个多月,早就弄清楚了西边的情况。

    且不提从大理攻打永昌,沿途道路险阻,单说从永昌境内的情况就足够复杂。

    不仅要翻越高黎贡山,还要前往被毒虫蛇蚁包围的押西城和拓南城、越礼城。

    若是在冬季也就罢了,可高骈的建议是八月末发兵,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的差距看似不大,但对于汉军来说可是致命的。

    这么做固然能截获南蛮手中军粮,但瘴气疫病带来的死伤,恐怕远比这些军粮要重要。

    “某以为,无须如此急切。”

    “末将以为不可……”

    张武率先开口,而他开口过后,王建与王重任、张归霸、葛从周等人也纷纷表态,基本都不支持八月末出兵。

    高骈见状将目光投向李阳春,而李阳春则是沉吟片刻后才道:“若是以某手中蛮兵为先锋,再配以两千火枪兵和炮兵,兴许能成功夺取永昌城。”

    “永昌城耕地十余万亩,若是能获得这十余万亩耕地所产的粮食,后方便可减少上百万石的损耗。”

    “此外,从永城俘获的数万百姓,亦可迁徙曲州、昆州、昭州等处,将后方的抛荒的耕地种出粮食,也能减少我军粮草压力。”

    “只是从大理攻往永昌,沿途道路崎岖,我军的重炮恐怕无法调动,只能以轻炮进攻。”

    “以轻炮进攻,哪怕配合穴攻爆破,也不是那么容易攻入永昌的。”

    “因此高王还是得做好失利的准备,请示陛下才能知道是否需要在此时动兵,毕竟眼下确实不是动兵的好时候……”

    李阳春的话令众人眉头紧皱,他们自然知道李阳春说的不止是战场上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后方京察引起的动荡。

    北方京察的事情,虽然没有影响到他们,但他们身后多多少少也有些不干净。

    如果现在动兵,是否会让陛下以为他们挟军威胁陛下,令陛下停止对他们的京察?

    李阳春的话不无道理,但高骈闻言却从桌案上拿出一份手书。

    “这是陛下的手书,两月前便已经发出,内容是准许某等便宜从事。”

    “即便诸位家中有些许问题,亦可以收复云南之功相抵,故此中原之事与某等无关,某等只需要收复永昌便可。”

    高骈的话与皇帝的手书,顿时令王建等人纷纷放松下来,而李阳春也不免感叹自家陛下安排得当。

    有了这份承诺,底子不干净的将领就会想着奋力立功来功过相抵。

    底子干净的武将也不会有那么多顾虑,可以放心大胆的指挥兵马了。

    想到此处,李阳春与众人先后躬身:“既是如此,末将听从高王军令。”

    “嗯……”高骈满意抚须,随后便与众人商量起了如何收复永昌。

    以李阳春的为先锋,率先占据还未收割粮食的永昌,然后再慢慢扩修驿道,将永昌全境南下,逼祐世隆西走丽水。

    只要祐世隆前往了丽水,丽水与永昌间的高山密林就会成为两军阻碍,汉军只需要重点在永昌布防,就足以解决外忧。

    只剩下的群蛮内患,则是可以用其他手段慢慢解决。

    众将闻言没有异议,高骈便定下了八月二十五日出兵的时间。

    与之相比,此时的南诏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