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五百一十章 :增兵巴尔干

第五百一十章 :增兵巴尔干

    第五百一十章 :增兵巴尔干 (第3/3页)

德国几乎由精锐士兵组成的主力集团军不同,英国派出的集团军实际上是由英国本土士兵和殖民地士兵混编而成的。

    说的难听一点,英国派出的集团军实际上就是杂牌军。只不过在杂牌军当中混了那么几个主力师或者军,让整个集团军的编制看起来好看了那么一些。

    好在英国政府也算是财大气粗,给这支杂牌集团军配备了堪比主力集团军的武器装备。

    这支集团军不仅统一装备着英国的制式步枪李恩菲尔德,还装备了大量的机枪和各类口径火炮,在火力方面丝毫不逊色德国军队。

    火力充足这一特点,也是英国军队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的优势。毫不夸张的说,除了少数几个资本比较雄厚的列强能够强调军队的优势之外,其他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军队,是没有资格过度强调火力优势的。

    毕竟不管是火炮还是机枪,制造都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机枪消耗子弹的速度比步枪快的多,炮弹的成本也比子弹多得多。

    就算装备了足够数量的机枪和火炮,对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的军队来说,他们也是无法在战场上肆无忌惮的去使用的。

    除了向奥匈帝国派出一个集团军的兵力之外,英国还和奥匈帝国签订了一笔军火贸易协议,约定向奥匈帝国支援至少100万支步枪、2200挺机枪、1200门火炮和相应的子弹,炮弹等等。

    这笔武器装备的援助对奥匈帝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之前也提过,弗朗茨约瑟夫所制定的解决国内冲突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国内加大动员外加寻求德国和英国的帮助。

    想要在国内进行更大范围的动员,就必须得准备足够的武器装备。

    虽然奥匈帝国国内也有不错的工业,但国内军工厂的生产速度能够跟得上前线的消耗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实在没办法再拿出一批武器装备来动员军队。

    要是德国和英国也无法向奥匈帝国支援武器装备的话,那奥匈帝国就只能使用老办法了,也就是暂时不向新兵发放武器,等所有新兵几乎训练完成,再向他们发放武器装备来进行打靶训练。

    反正几个月的打靶训练也训练不出什么效果,此时的欧洲各国也无法向新兵提供足够的子弹来让他们训练。

    倒不如让士兵们上了战场自己慢慢摸索,反正相较于新兵训练来说,战场会让士兵更快实现蜕变,从而从一名新兵成长为老兵。

    同盟国很快敲定了对奥匈帝国的支援计划,但这并不代表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危机就被解决。

    恰恰相反,在英国和德国的援助还没有到达奥匈帝国之前,这段时间就是奥匈帝国国内最脆弱的阶段。

    为了防止国内出现混乱,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让政府公开德国和英国即将派遣集团军远赴奥匈帝国作战的消息,让民众不用再为边境的问题而担忧。

    确实,当奥匈帝国公开德国即将派遣集团军帮助奥匈帝国作战的消息之后,很有效的减少了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对战争的担忧。

    英国的集团军暂且不提,德国的集团军战斗力还是很有口碑的。特别是德国刚刚在东线取得极大胜利的情况下,一旦德国派遣的集团军到达奥匈帝国边境,光是气势就能胜过协约国军队几分。

    有好消息自也有坏消息。

    虽然奥匈帝国并没有完全公布德国和英国对自己的援助情况,但这样的消息也引起了协约国的关注。

    既然已经清楚德国和英国都派遣了军队援助奥匈帝国,那么自然而然,协约国也要增加在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部署,应对德国和英国的增兵。

    俄国因为刚刚在东线战场战败的原因,自然不会选择继续向巴尔干战场增兵。

    那么有能力向巴尔干战场增兵的协约国国家,也就只剩下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三个。

    虽然法国尚有余力,但法国明显不希望在巴尔干战场浪费太多的兵力。在协约国内部经过商讨之后,最终决定由西班牙和意大利向巴尔干战场增兵,法国则向巴尔干诸国提供一部分武器装备在内的支援,提升巴尔干诸国的战斗力。

    西班牙需要向巴尔干战场增兵50万人,其中本土军队至少20万人,殖民地军队30万人。

    而意大利需要向巴尔干战场增兵30万人,这对已经完成动员的意大利来说,还是非常容易就能够做到的。

    在得到法国提供的武器装备的援助之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对这场战争也充满了信心。

    他们已经联手打败了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这场战争怎么看,胜利的天平都是在不断的倾向协约国这边的。

    这也让罗马尼亚的国王卡罗尔一世庆幸不已。他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加入同盟国,要不然投降并且和协约国签订和约的,可能就是加入同盟国的罗马尼亚了。

    五千字第一更,求月票!

    稍后还有一更,今天日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