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突破战术 (第1/3页)
虽然西班牙也向巴尔干派出了军队,但对卡洛来说,这场战争的麻烦并不在巴尔干半岛,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伦三岛上。
德国失去奥匈帝国,无非只是失去一根手指而已。这对德国军队的战斗力来说影响并不大,德国在殊死一搏的士气加持之下,还是能和协约国继续抗衡一段时间的。
特别是在有英国帮助的情况下,德国能比历史上坚持更长时间,甚至未必没有翻盘的可能。
虽然同盟国是在原本的三国同盟基础之上建立的,但和德国早早缔结同盟条约的奥匈帝国,重要性明显比不上英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要打败德国,就必须得先迫使英国投降。要是英国始终站在德国的身后,就能完全发挥德国的战争潜力,不断的给德国输血,让战争拖延更长的时间。
想要迫使英国投降,要么正面击败英国的海军,要么就得在英国内部给英国找一点麻烦了。
好消息是,西班牙目前在这两点上,都是有一定的准备的。
虽然西班牙的总体海军规模落后于英国,但法俄西意四国的海军加起来,和英德奥三国的海军还是有的一拼的。
至于英国内部的问题,实际上也一点不比奥匈帝国和俄国内部的问题少。
西班牙早就布局的爱尔兰自然不用多说,光是在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就有很多想要煽动印度独立的声音。
西班牙可以不用在乎菲律宾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殖民地,可英国一定会在乎印度。
这就是英国的软肋,只要掐好了英国的软肋,想要对付英国实际上也是相当容易的。
虽然已经有了对付英国的手段,但英国毕竟是目前的世界霸主,想要对付英国还得谨慎。
至少也要等到英国本土兵力空虚,外加海军被协约国联合舰队牵制的时机,才能一下子就让英国受重创。
目前还明显不是针对英国的时机,卡洛除了让皇家安全情报局暗中联系爱尔兰的反对英国势力做好准备之外,也没有过多在爱尔兰地区进行布局,避免引起英国人的警惕。
随着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在巴尔干地区大量增兵,奥匈帝国的南部边境,也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战役。
和东线战场只有个别国家参与的战争不同,如今的巴尔干战场汇聚了多个国家,包括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俄国,西班牙,意大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
除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之外,欧洲各国还调动了自己的殖民地和自治领,在巴尔干地区作战的军队,也称得上是来自世界各地。
巴尔干战场打的可谓是相当激烈。别的不说,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是真的仇恨。
参战的塞尔维亚军队拥有极高的热情,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攻入奥匈帝国的领土,让奥匈帝国尝尝被侵略和入侵的滋味。
罗马尼亚对此也是相当期待和兴奋的。因为根据协约国和罗马尼亚的约定,一旦打败了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将获得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这足以让罗马尼亚成为巴尔干诸国中在战争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彻底奠定罗马尼亚在巴尔干地区的霸主地位。
相较于这两个巴尔干国家,其他协约国派出的军队,作战的热情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特别是意大利军队,虽然他们从未拒绝过协约国联合司令部发出的命令,但从他们取得的战果就能看出,意大利军队那是一点也没有认真。
当然,也有可能是意大利军队认真了,只是他们完全打不过对面的奥匈帝国军队而已。
毕竟在意大利北部和奥匈帝国的边境战场上,意大利军队就是这样的表现。
如果说西线战场还不能体现法国军队和西班牙军队的战斗力差距,那么在巴尔干战场,当法国军队和西班牙军队面临同样的敌人,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只比较双方的主力部队,西班牙军队的战斗力是要比法国军队高一档的。虽然差距并没有那么巨大,但谁也不能否认差距的存在。
大量军队加入对奥匈帝国的作战当中,这让奥匈帝国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
虽然德国军队在同盟国举行会议后的数天内就抵达了奥匈帝国,但德国派出的一个集团军,可无法兼顾奥匈帝国来自三线的作战压力。
好在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也不傻,知道合理利用德国军队战斗力的强大。
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命令之下,德国支援的集团军并未部署在奥匈帝国的西部边境,而是部署在了塞尔维亚到罗马尼亚的边境一线,防御匈牙利地区。
之所以将德国的集团军部署在这里,实际上也是因为,塞尔维亚到罗马尼亚一线,奥匈帝国所面对的进攻压力是最大的。
这里不仅有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军队,还有法国和西班牙的军队。
如果只靠奥匈帝国军队进行防守,绝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