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第1/3页)

    说来,刘荣前几年,也曾像摸像样的搞了几场科举。

    彼时,刘荣也不是不知道当今汉室,读书人数量太少,知识还没有普及,甚至都未必存在知识普及的土壤。

    但刘荣却还是毅然决然的,将科举制度提前数百上千年,推上了华夏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

    刘荣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选拔官员。

    ——全天下就那么几万读书人,老的老小的小,再去掉一批书呆子、老学究,能不能剩下三五万人都不清楚。

    这还选拔个屁啊?

    一道诏谕,把愿意来的都拉来做官,从而增强朝堂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推动中央集权,才是刘荣应该做的事。

    但刘荣却还是选择科举。

    这么做的目的,便旨在通过这种近乎透明,且看得见、摸得着,根本不讲究出身贵贱的选拔方式,来为读书人、为‘知识’做宣传。

    刘荣是想通过科举,来让天下人看到:除了入伍从军,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底层民众并不是没有第二条上升渠道。

    尤其对于底层民众、贫苦老农而言,供一个读书人,可比供一个武夫、一个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猛人,要轻松许多。

    还是那句话。

    供养一个武人,尤其还是能在战场上游龙的猛人,其培养成本是无比巨大的。

    从小到大的吃食,锻炼,药物,名士,几乎缺一不可。

    脱产更是题中应有之理。

    而这样一套培养模式,对于一个堪堪维持生计的农户家庭而言,无疑是空中楼阁。

    ——一个原本可以帮忙种地的男丁,却从小脱产,完全不参与家庭劳作,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本。

    更别提昂贵的肉食、药物,以及成本上不封顶的名师教导,任何一项,都不是底层所能染指、所能遐想的。

    尤其要命的是:这样一套培养模式,最终也并不是百分百能培养出一个猛人,能在战场上百分百建功立业,并使家族鸡犬升天。

    习武这个东西,是讲究天赋的。

    如此海量的资源,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砸下去,最终是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胸大无脑,一身腱子肉,却没有半点脑子,更没有半点胆略——上了战场就尿裤子的懦夫的。

    就算运气不错,最终成功培养出了一个猛人、勇士,上了战场,也照样可能在建功立业之前功败垂成,马革裹尸。

    所以,对于底层农户——甚至对于任何家庭而言,这套培养模式,都是一个投入极高、成本极大,若成功则回报极为丰厚,同时风险又极大,有相当大的概率失败,且失败后果极为惨重的模式。

    道理很简单。

    一家农人,为了培养这么一个武人,很可能是兄弟姊妹好几家合力,一起熬十几二十年吃了上顿没下顿,补丁上面盖补丁的苦日子,才能勉强供的起的。

    结果供出来了,可能不中用;

    就算中用,也可能死在战场上,让十几二十年的投入、苦日子都打了水漂不说,还损失一个壮劳力。

    这代价太过于惨重,风险也太大,根本不是底层民众所能承受的起的。

    ——就算不培养武人,寻常农户家庭意外损失一个壮劳力,都是要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就此家破人亡的!

    而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宗族,连续十几二十年奉献所有,几乎是赌上宗族命运去培养一个武人,最终结果却有可能是这个武人,在前线成为炮灰?

    这个下限实在是太低,也太令人接受不能。

    反观读书,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风险就没这么高了。

    武人要好吃好喝,要营养,要名师,要武器军械,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读书人就没这么多讲究了。

    笔墨纸砚?

    那根棍子在地上写字行不行?

    名师指导?

    爬墙跟,偷听老儒的诵经行不行?

    有的是办法省钱,甚至近乎零成本汲取知识。

    而且‘学成与否’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上下限,对农人而言也相对更容易接受。

    读不出来又怎么着?

    做个账房先生也好,替人写写书信也罢,总归是一门活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