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7章 已经不错啦!

第597章 已经不错啦!

    第597章 已经不错啦! (第1/3页)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尤其是成年男性,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中,是必须要‘有所追求’的。

    比如这个时代,农民得春夏秋三季忙着种地,冬天则躲在家里猫冬;

    商人得一年到头,甚至一走好几年,就为了游商赚取利润。

    工匠也得敲敲打打,主动揽活,才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以至于千百年后,某一个离离原上谱的政权,甚至玩儿出了‘三十三两白银’这种人神共愤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存在逻辑,便是在彼时,寻常农户家庭每年都需要三十六两白银,才能负担起最基本的生活支出、维持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动用统治阶级的权力,人为创造每户每年三两白银的财政赤字。

    每年要三十六两白银才能活下去,但哪怕是大丰收,农户家庭的收入,却总是会诡异的维持在三十三两白银上下。

    ——今天这个衙役,明天那个官差,张口伸手就是要钱,就仿佛是有什么任务一般,非要把农户家庭的年收入,压到三十三两以下。

    然后,统治阶级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两白银的家庭财政赤字,迫使彼时的底层农户们,不得不将自己种地剩下的、仅存的些许精力,全部用于赚取那三两白银的家庭财务缺口。

    而在封建时代,对于农民而言,在农耕以外的范畴赚钱,无疑是十分艰难的。

    道理很简单。

    但凡能靠别的方式赚钱,谁又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在土里刨食?

    一年四季,春夏秋耕作,冬天猫冬,非要说可以用来赚钱的农闲时节,也就是秋收后那个把月的时间。

    一个农人,如果有本事在那个时代,在个把月的时间里赚取三两白银,那又何必继续做农民呢?

    个把月三两,一年也有个三十多两,完全养得活一家老小!

    所以,这显然是一个陷阱。

    通过强硬且隐晦的手段,来人为造成底层民众入不敷出;

    而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天然不具备抗风险能力,且即没有还款能力,也十分排斥负债的民众,自然会想尽办法舔着个窟窿。

    三两,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线。

    窟窿大于三两,那老百姓可能就要望而却步,直接放弃填补窟窿,转而去举债,甚至是变卖田产。

    小于三两,又可能导致绝大多数农民,不会被这点缺口给难住。

    三两,刚好能让老百姓看到希望——看到只要拼尽全力,就能勉勉强强填补窟窿的希望,同时又无法轻易达成目标。

    这,便是华夏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十三两白银政策。

    为什么说这个政策臭名昭著?

    因为这个政策,是在用最不合理、对底层民众最不友好,最折磨底层民众的方式,让统治阶级只付出极小——近乎于零的成本,便达成‘让民间民壮有事儿干’的政治诉求。

    只不过,对于这个臭名昭著的制度,刘荣却有一些别样的看法。

    这个做法对不对?

    当然不对。

    任何折磨、剥削底层民众的政策,都是不对的,都是无法长久的,也都是不健康的。

    但在成为皇帝后,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尤其还是当今汉室最高的统治者,刘荣却不得不说一句:三十三两白银政策,错的是手段,而非目的。

    让青壮年有事儿干、有追求、有羁绊,确实是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

    但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有很多。

    比如当今汉室,把农民困在田间,把工匠困在作坊,对商人进行系统性鄙视,为贵族制定战时kpi;

    又或是后世新时代,成年前都要读书,毕业后都要工作,而后就是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为了车房贷款而奔波劳碌。

    虽然后世常有戏谈,说有家室的男性员工,总是更好拿捏、更容易低头,更容易操控,但从本质上来讲,让绝大多数壮年男性‘忙起来’,却是社会和谐安稳的重要前提。

    因为壮年男性这个东西,他真的很难评。

    就像后世那句玩笑话所说的那般——三个男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