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第598章 自己看着办 (第2/3页)

至不济,实在实在没读出来,也不过是脱产十几年。

    确定读不出来了,照样可以拉回来帮忙种田,恢复为家里的壮劳力。

    总不至于读书读不出来,就把人读死了不成?

    很多时候,华夏底层民众就是这样。

    他们是最淳朴,同时又最精明、最有开拓精神,同时又作为谨慎的群体。

    当你想动员他们,给他们画大饼时,你跟他们说‘成了如何如何’‘只要成功就怎样怎样’,确实是有一些效果的。

    但再有效果,也抵不上这么一句:就算没成,也还能如何如何。

    就算失败了,也不至于如何如何。

    就好比后世新时代,华夏蹴鞠发展惨不忍睹——发展越差,家长越不愿意让孩子去踢,越没有孩子去踢,又反过来发展的越差。

    那家长们为啥不让孩子们踢?

    真的是因为华夏蹴鞠发展的不好,孩子没有机会踢世界杯、没有机会成为世界级球星吗?

    然,也不尽然。

    很多时候,华夏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在为子嗣规划未来时,都更看重下限有多低,而非上限有多高。

    你给一个华夏家长说,你的孩子有天赋,只要学蹴鞠,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球星,那他们或许会心动,却依旧会慎重。

    但你要是跟他们说:我带你孩子去练,练不出来我也能保障他的文化课,保证他有大学上,那家长大概率就不会再反对了。

    归根结底,华夏底层民众,是无比现实的一个群体。

    他们会憧憬天上掉馅饼,但绝不会为了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微弱可能性,去进行太过巨大的投入。

    他们幻想中彩票,但绝不会卖房梭哈;

    他们幻想发大财,但绝不会破釜沉舟。

    他们永远会为自己、为儿女留好退路,然后告诉自己:实在不行,好歹还能如何如何。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这种谨慎,便造就了华夏底层民众与自身地位,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严重不符的抗风险能力。

    从负面的角度来讲,这也算是一种认知局限性。

    只不过,你绝对不能说他们没见识、没格局。

    因为他们之所以能代代传延,之所以能让炎黄血脉延续五千年,正是因为这种本能给自己留后路的谨慎。

    总是给自己留后路、总是不把路走死,才是华夏民族得以传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而读书,便是刘荣为这个时代的华夏民族、为汉室的底层百姓,所找到的那一条风险较低、成本较低,且失败代价并不太过惨重的上升渠道。

    ——武人,不是底层民众培养的起的。

    培养一个武人,最终却填了前线的绞肉机,更是底层民众无法承受的惨重代价。

    但读书人,底层民众咬咬牙,还是有可能培养的起的;

    读书人没读出来,最终不得不回到田野之间,重新做回农民,也是底层民众相对更容易承受的结果。

    前者不亚于倾尽所有,培养一名随时可能死去的角斗士——纯粹就是在赌。

    后者则是让一个男丁脱产十数年,去试一试,实在不行还能让一切回到原点的尝试。

    而在这个时代——在这么一个读书人奇缺,科举根本没有土壤的时代,刘荣依然决意举行科举的目的,便在于此。

    提醒底层民众:读书也可以出人头地。

    把儿子培养为读书人,成本没那么大,风险没那么高,失败代价没那么惨重。

    如果目的达成,让天下百姓民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刘荣的第一步就算是走成了。

    这第一步走成,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都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全天下人,都意识到有一条名为‘培养读书人’的出路后,至少会有一小部分人进行尝试。

    当今汉室民五百余万户,哪怕是每一百个家庭中,出一个敢于尝试的家庭,也有足足五万户。

    正如后世那句细谈:哪怕是万里挑一的天才,新华夏也有足足十三万。

    ——哪怕是百户只出一人的幸运儿,如今汉室,也能有足足五万人。

    只要这五万人,在家庭、宗族的支持下开始读书,那刘荣就有信心在未来几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