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7章 已经不错啦!

第597章 已经不错啦!

    第597章 已经不错啦! (第3/3页)

着赚钱,顺带着被整个社会——包括他们自己系统性鄙视;

    工匠群体本就稀缺,技艺高超也好,手艺不精也罢,总归是忙的不可开交,且大部分都游离在温饱线上下。

    除了受雇于少府内帑的官匠之外,绝大多数民间匠人,都无法通过自己的技艺,轻松的养活一家老小。

    至于官员——让每一个时代都感到头疼,都生怕他们会闲下来、会效能退化的官僚体系,也同样不需要刘荣去头疼。

    原因则稍有些令人无奈。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无比稀缺,官员更甚。

    读书人的稀缺程度,已经到了‘会写字就能无条件为吏’‘读过书就能无条件做官’的程度。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今汉室,读书人的数量,甚至都还没官吏数量多!

    掰着指头算,当今汉室民五百余万户,三千余万口,读书人却至多不超过十万,大约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三。

    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点七的人,有至少百分之九十九是纯文盲,一个字儿都不认识的那种。

    反观官吏——当今汉室天下,百石以上有秩官员的数量,便高达数万。

    相府国库每年的农税收入,都要拿出将近一半,用来给这些官员发放俸禄。

    有秩的‘官’就有几万,无秩的‘吏’自更是数以倍计。

    所以,在当今汉室,读书人和官员之间的联系,和后世形成了一种极为鲜明的对比。

    在后世,官、吏都肯定是读书人,但读书人却不一定能成为官、吏。

    为了成为官、吏,后市读书人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岗位就有数百上千人,乃至成千上万人竞争。

    即便是在千百年后的其他封建王朝,科举得以兴起后,士子们想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也同样需要面临极为激烈的竞争。

    童生考秀才,便是动辄百里挑一的比例;

    秀才考举人,又是至少百里挑一,甚至数百人里挑一的比例。

    而这一综合,从童生到举人,录取比例已然达到令人震惊的万里挑一!

    在下一步的进士,那就更别提了——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举人应试,每科却只那么几十人可以成为进士。

    所以后世人常说,封建时代的状元郎,含金量可比新时代的重点高校高多了。

    毕竟科举状元,每三年才能出一个,但考入高校的学子,每年都能有个几百号人。

    也就是说,无论是千百年后,科举真正兴起后的其他封建王朝,还是后世新时代,选拔官员,都是在读书人里精挑细选。

    但在当今汉室,却完全没有这个条件。

    精挑细选?

    有读书人就不错啦!

    是个读书人就不错啦!

    能写会认就不错啦!

    还要什么自行车?

    甚至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哪怕全都拉来做汉家的官、吏,都还不够!

    再加上读书人,也不完全都是适合做官——甚至不是都可以、都有能力做官的。

    读书人本就没多少,再剔除掉一部分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以及只知道死读书,却根本无法与社会接轨的宅男,可供汉家储备的读书人、预备官吏,自然就更少了。

    于是,无可奈何之下,汉家就只能把主意,从读书人这一‘数量少到指望不上’的群体,转移到其他勉强能用的群体。

    比如孝子,可以举孝廉做官——好歹是个孝顺的人,德行没问题,让他做官,哪怕做了错事,也至少是出于好心。

    再比如种田能手,可以举力田做官——起码是个有技术的农民,再怎么愚昧无知,也起码能带着治下百姓好好种地,不至于连农税都收不上来。

    更有甚者,军转官吏,也同样不是不能考虑。

    ——好歹是战场上下来的,有那么几分胆略、担当。

    至于说好不好用、能不能用?

    刘荣只能说:不然能咋办?

    人都要饿死了,还管他好不好吃、有没有营养?

    能塞进肚子里,能提供饱腹感,同时大概率吃不死人,就已经不错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