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5章 悖论

第595章 悖论

    第595章 悖论 (第2/3页)

兵马,为了阻击敌人那三百人,愣是战死过半!

    超过二百五十人的折损,甚至都没能全歼敌人的三百兵马,还愣是放跑了几十号人!

    好;

    计算浮斩,你部斩杀、俘虏二百六七十,折损二百五十人,浮斩为正十几。

    你有脸拿‘此战,我部浮斩为正’,来同旁人显摆吗?

    别说是显摆了——下了战场,但凡你不拔剑抹脖子,都能被参与此战的我方部队喷死,被唾沫星子淹死。

    是;

    天子刘荣制定了新制度,浮斩不再代表着一切。

    但仅仅只是‘不再代表一切’‘不再作为唯一指标’。

    哪怕制度不再因浮斩为负而无脑惩罚、因浮斩为正而无脑奖赏将领了,大家伙心里,那也都是有一杆秤的。

    谁能打,谁打不了,谁会打仗谁打不好仗,那都是能通过浮斩来窥见端倪的。

    所以,在刘荣改革军功核算体系后,浮斩二字,并没有直接从汉家消失。

    而是从过去的法律条文、硬性规定,转变为了非正式的,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模模糊糊的一个评判标准。

    就好比后世新时代,将夫妻其中一方背叛家庭,从必须受到惩处的违法行为,降格为了并不违反法律的道德败坏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忠于丈夫/妻子,背叛家庭搞破鞋,就不再是‘错’的了;

    而仅仅只是不犯法了,不需要受到法律制裁了,却依旧要受到了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谴责。

    浮斩二字在如今汉室的存在意义,便类似于这种状况。

    ——浮斩为负,不再是犯罪,浮斩为正,也不再是功劳;

    或许千百年后,认知最浅显的民众,也能综合的看待一个领军将领,在某一场战争当中的功劳,从而得出‘虽然死了很多人,但是值得’‘虽然杀了很多敌人,但是很亏’的结论。

    但历史的浩浩大势,以及浮斩制度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惯性,早已在天下人心中根深蒂固。

    一个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打出负浮斩,那即便刘荣不罚,天下人也依旧会口诛笔伐。

    ——比如当年朝那之战后,被天下人喷的体无完肤,由刘荣亲自出手才保下来的程不识;

    同样的,一个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打出正浮斩,那即便被刘荣贬低的一无是处,也还是能成为天下人心目当中的英雄。

    比如当年,被刘荣再三‘针对’,甚至被调去内陆做郡守,却还是让天下人哀婉叹息,感慨‘国家失一猛将’的飞将军李广。

    当然,从官方层面,从法律制度层面,浮斩二字,已经不再和一位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是否有功、是否有过强制绑定了。

    浮斩为负,却有功、浮斩为正,却有嘴的情况,也已经不再是稀罕事。

    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功侯贵族在一场战争中的功过,也就是‘kpi’完成指标,也同样是看浮斩的。

    而且,在刘荣有意无意的‘忽略’下,针对军功评定标准的改革,并没有波及到贵族私军的战场功过评定。

    也就是说,浮斩二字在如今汉室,并不是完全不存在法律层面的意义。

    至少在贵族功侯领军出征时,在战后核算kpi的时候,长安朝堂的评判标准,依旧是那早已与时代脱节的浮斩制度。

    而这,就导致了一种十分离谱的悖论出现。

    ——一方面,功侯贵族们,在战争爆发时自发组建军队、自负军费开支参战,其目的并不是‘更进一步’式的建功立业,而仅仅只是为了保留现有的地位,去完成一定程度的kpi。

    性质大概等同于:给天下人看看、瞧瞧,功侯贵族们,并不是坐吃山空,躺在先祖功劳簿上的蛀虫;

    宗庙社稷给的封国食邑,封国百姓提供的农税供养,并没有被贵族们拿去沉迷享乐——至少没有全拿去享乐。

    到了宗庙、社稷危难之际,这些平日里斗鸡走狗,酒池肉林的‘肉食者’们,也照样有自掏腰包、自筹军队,勇赴国难的觉悟。

    在此基础上,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空有态度、觉悟,而是也同样具备先祖的部分优秀基因,功侯贵族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