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三十章 九种办法,只用一种就够了

第一千零三十章 九种办法,只用一种就够了

    第一千零三十章 九种办法,只用一种就够了 (第1/3页)

    王谦很感谢殷正茂这位国姓爷留下了足够丰厚的遗产,让他的工作变得格外轻松。

    殷正茂对吕宋的路,做出了许多的规划,朝廷无论选择哪一种,吕宋地方所有人,无论选择哪一种,最后都会走向两地结合的路线,而不是分道扬镳。

    在北宋的时候,辽国北方以契丹人为主,辽国南方以汉人为主。

    当时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面对这种情况,突发奇想,选择了一种‘北院不理民、南院不理兵’的政治构想,并且开始推行。

    当时,辽国南北矛盾并不是特别的激烈,虽然生活习俗不同,但是征战、赋税、文化等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撕裂。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称刘亿,把皇后一族定姓为萧,主动将契丹人汉化。

    但耶律德光一拍脑门,灵机一动,就把这套父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慢慢融合的制度,给破坏掉了。

    自‘北院不理民、南院不理兵’的政治构想开始实施之后,整个辽国就彻底分成了两块,一块在北,一块在南,连官僚都是两套统治体系。

    北院是百官择人,必先宗性,不是契丹人,不是契丹贵族,不能为官,南院则是类似北宋的科举制度。

    在耶律德光的设想中,北院负责打仗,南院负责治理,一定是文治武功双强!

    但是结果却超出了耶律德光的预料,变成了文治不行,武功孱弱的局面。

    文治不行很简单,这些被遴选出的士大夫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掌握了文治,就等于掌控了经济,拥有了经济地位,必然寻求政治地位,根本不可能接受头上还有个北院,尤其还是一帮蠢货,指手画脚。

    可北院掌兵,南院只能接受管辖,直接造成了官僚体系集体开摆,体系直接溃烂。

    武功不行的原因很简单,一来这军事天赋不会血脉遗传,北院一群所谓贵族,要天赋没天赋,要能力没能力,要训练没训练,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连马都不会骑了,二来,就是南院在战争期间,不提供粮草。

    不理民的北院,在战争期间,需要南院的鼎力配合,没有配合,这仗根本没法打。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简单,不打仗,不就行了?

    自澶渊之盟后,北宋、辽国,承平百年,因为两国的军备一样的糜烂,最后被金国一穿二,金国把辽国皇帝、北宋两位皇帝都拉到了黄龙府牵羊去了。

    耶律德光这种蠢货的灵机一动,可比奸臣精心谋划的阴谋,破坏性要大得多。

    到了南宋时候,秦桧也曾经提出过‘南人治南、北人治北’的政治构想,和耶律德光的想法如出一辙。

    秦桧这个构想,被宋高宗采用,执行了一段时间。

    宋高宗给金国皇帝写信也是‘臣构言,今日来画疆’,就是不再认为北方是大宋失地,不再追求再还旧都、收复失地,也不再认可北方遗民是大宋子民。

    当时北方敌占区,存在着无数的起义势力,这都是当初岳飞‘连结河朔’的产物,也是岳飞北伐的最大底气,民心可用。

    连结河朔,联合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配合南宋官军行动。

    岳飞派遣人员,深入河北地区策动义军起兵,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太行山梁兴、李宝等义军首领都是这样出现的。

    宋高宗的臣构言,秦桧的南人治南、北人治北,等同于放弃了一切收复失地的行动,不承认这些遗民属于大宋,不再支持义军抗金,不再进行北伐。

    这些遗民里就有一个人,名叫:辛弃疾。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北方南下投奔南宋的文官武将,完全无法得到重用,辛弃疾只能写写诗词了。

    其实洪武年间,大明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南北榜大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殷正茂给吕宋编制了一张大网,把所有人都套了进去,包括他的儿子殷宗信。

    无论怎么选择,吕宋的结局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大明腹地两地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殷正茂选择这种方式,有他自己的道理。

    从纵向历史来看,殖民地、总督府一旦失去了本土的支持,就会迅速消亡。

    两汉的西域都护府被废置后,迅速消亡;大唐安西大都护府,随着大唐不再支持,埋葬在了西域的风沙之中。

    到了大明,永乐开海之后,吕宋总督、旧港总督府、交趾,接连被抛弃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存在。

    殷正茂不是第一任吕宋总督,第一任吕宋总督是永乐年间的福建泉州人许柴佬。

    从横向世界尺度来看,西班牙正在失去海洋。

    费利佩发动了对英格兰的远征,两次远征,都以失败告终,这两次远征,消耗了本土太多的国力,西班牙的总督府失去了支援,要么和本地融合,要么另择明主,别无选择。

    西班牙就是把英格兰打服了,又能如何呢?这些总督府不会原地等待。

    葡萄牙在陷入了国王危机,费利佩要入主葡萄牙那段时间,第乌总督府、国阿总督府,莫桑比克总督府,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局。

    即便是安东尼奥在大明的支持下成为了国王,这些总督府也是一去不回了。

    殷正茂安排了他自以为的最好归宿,而吕宋地方也有自己的意志,略微有些抗拒这种安排。

    接风宴后,王谦找殷宗信商量,吕宋十营的参将,也聚在了一起,商量应对办法。

    王虎喝了不少酒,面色通红,语气不善的说道:“朝廷这是何意?国姓爷尸骨未寒,朝廷就派了个大爷来,果子刚熟,就来摘,有些太心急了吧!”

    “而且那王谦酒囊饭袋一个,靠着他爹作威作福,不是文成公,王谦又算什么?”

    徐桢拍了拍王虎的胳膊说道:“不要胡言乱语,乾坤未定,你就在这里说这些话,容易被人抓到把柄,关键是总督怎么想的,总督若是肯,咱们就只能听命行事了。”

    骁勇营钱三义眉头紧皱,有些疑惑的说道:“我们都是开拓功臣,陛下让我们入讲武大学堂,这不是恩赏吗?入了讲武大学堂,出来后,咱们就是朝廷的封号将军了,正三品的昭毅将军,参将之职,仍准我等领兵。”

    “咱们在吕宋,名为参将,可是没有朝廷印信,终究是野狐禅。”

    奋勇营参将周言泰不住的点头,非常认可的说道:“钱大哥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有人不满朝廷来摘果子,有人想要再观察观察,有人觉得朝廷的条件简直不要太好了,直接从偏师成为王师封号将军,这完全是朝廷对他们战功的认可。

    说句难听的,就是从讲武大学堂毕业,朝廷不再让他们带兵打仗了,他们也给子孙后代捞到了正三品到正五品不等的世袭武官了。

    戚继光当初也不过是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个正四品的世袭武官。

    徐桢、王虎、钱三义,全都是正三品昭毅将军,而剩下七位,三名正四品,四名正五品,朝廷按着这些年的战功,给了封号。

    “条件我看不错。”另外一名步营的参将刘启元笑着说道:“我这些年都没打什么仗,就整天扩张铜瑞镇了,讲难听些,我什么都没干,他们自己把自己玩死了,我去捡现成的就行。”

    “我觉得我这个正五品的武德将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