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好是敌人的枯骨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好是敌人的枯骨

    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好是敌人的枯骨 (第2/3页)

    朱翊钧和侯于赵聊完之后,简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侯于赵可能是整个大明最了解、最清楚田制的人,他在关外垦田,在浙江还田,保证还田政令不被破坏,他既做到了开拓有序,也做到存量再分配,是户部尚书的不二人选。

    也不怪张学颜心心念念,一直要他回京了。

    找个能用的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陛下,西南传来捷报,海龙屯被攻破了!杨应龙及一众子嗣,全部被活捉,正在押解入京!”一个缇骑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将一个信筒呈送御前。

    朱翊钧检查火漆,打开信筒,看完了里面的塘报和几本奏疏,露出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

    这次,还是他赢。

    朝中之前就有一些人反对出兵,认为柔远人更好一点,主要省钱省力省心,海龙屯高一百多丈,易守难攻是要塞山城,打这个地方伤亡过大,一旦四川汉军有了二心,那养寇自重,变成烂仗的可能性很大。

    尤其是庙算六个月结束的战争,拖拖拉拉打了八个月,朝中这种声音再次高涨。

    但以皇帝为主的主战派,再次赢了,海龙屯打下来了,也没有变成烂仗。

    曾省吾反复跟皇帝说:四川汉兵可信。

    可他说再多,也挡不住朝廷士大夫们的怀疑,还不如打一仗来看,这一仗打完,确定了四川汉兵确实可信。

    朱翊钧也完全明白了,为何会拖延一段时间,塘报里写的非常清楚。

    刘綎和梁梦龙,一直在围三缺一,把杨应龙和他的同党,赶到海龙屯这个地方,一举歼灭。

    二十八路大军进剿,八个月时间,拔了一万一千多座苗寨,把当年诸葛亮放的铜鼓,收回了大半,超过三千面铜鼓,堆积成山。

    梁梦龙对这些铜鼓有了新的安排,他把这些铜鼓放到了贵州府、大理府和重庆府三府,而不是把铜鼓直接送到朝廷来。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把铜鼓全部收回,这些土司恐怕会弄出新的信物来,不如让铜鼓留在西南,仍旧是信物,但被朝廷直接管辖。

    授官不授鼓,将象征着权力的信物,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这些土司散而不灭,聚集起来再建土司。

    这一万一千多个苗寨,日后他们的洞主、酋长都需要到三府来寻求任命,这么做可以极大的加快改土归流。

    一鱼三吃,消灭不臣播州杨氏、清理杨氏同党、加速改土归流,这就是梁梦龙给出的答卷。

    要赢,不仅要军事上赢,还要在政治上赢。

    “好好好!老赵啊,你看看这个。”

    “梁梦龙的办法很好,就按他说的做!下章兵部,按制论功行赏!”朱翊钧想了想说道:“从宫里给120万银,犒赏此次征战军兵。”

    经过此战之后,西南诸多土司,最起码能安稳二十年,大明对西南开拓、对东吁的开发,又能持续进行二十年,给云南打下一个出海口,不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侯于赵想纠正陛下的称呼,最后还是算了,陛下之前还叫他侯爱卿,情急之下,还是喊出老赵两个字来。

    没事,他也习惯了。

    至于军事方面,则有些乏善可陈。

    刘綎说这仗打的很轻松,所有的战争进程,都是火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火炮轰,火器的大量列装,完全改变了战场的格局,大明火器碾压式胜利,是这次军事胜利的关键。

    梁梦龙负责政治胜利,刘綎负责军事胜利。

    刘綎觉得赢的真的很轻松,就以最后的海龙屯歼灭战而言,火炮足足轰了七天,近七十万斤火药下去,地都要翻三遍,火炮轰完,刘綎又用了足足一万枚神火飞鸦,把整个海龙屯点燃。

    火药这东西,带出来就要用掉,否则就会坏掉,分层、受潮、火药出库入库、后勤等等,都是相当的麻烦,带回去的成本会更高。

    大军带了八十万斤火药,结果打到海龙屯还剩七十多万,索性都用掉了。

    这下,杨应龙遭老罪了。

    没等到先登锐卒披重甲进去,杨应龙就率众投降了,神火飞鸦把粮仓给点了,不投也得投了。

    杨应龙的军兵都是藤甲,藤甲这个东西,别的不怕,唯独怕火,神火飞鸦一出,士气立刻崩了,他再不投降,就要被手下砍了,拿他的人头做投名状了。

    这仗打的刘綎有点索然无味,光放炮了…

    可刘綎真的很开心,这意味着大明军不用牺牲太多,伤亡过重的进攻这些山城,这对长期在西南作战,需要攻克山城的他而言,实在是天大的好消息。

    慈不掌兵,不代表着刘綎不珍惜军兵的性命。

    军兵都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老乡们把孩子交给了他,过重的伤亡,他无言面对这些父老乡亲。

    能少死人还能赢,简直是太棒了!

    侯于赵看完了所有的塘报和奏疏,露出了一个笑容,他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文官,当年也跟着李成梁在广阔的辽东东奔西走。

    那时候,大明没有这么多、这么厉害的火器,每攻克一个夷部,就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侯于赵记得李成梁每次凯旋后,都会在花楼里泡很久很久,放浪形骸,不过是掩盖悲伤,悲伤是一种软弱,不应该出现在主帅身上。

    所以侯于赵和别的辽东巡抚不同,他从来不反对李成梁建花楼。

    侯于赵亲身经历过不止一次,昨天,稍显稚嫩的脸庞,还在跟前一口一个大帅的叫着,李成梁还给了他一脑瓜,训斥他没个正行,今天年轻的军兵,就成了一具血肉模糊的枯骨。

    抵背杀敌的战友的阵亡,对生者,同样是折磨。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枯骨,最好是敌人的。

    “去把捷报给先生和戚帅送去!”朱翊钧把一份快乐分享给了文张武戚和侯于赵,就是四份快乐,等他刊登邸报之后,就是亿万份快乐了。

    西南战事一旦进入了烂仗阶段,就不光是西南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大明的问题,粮饷辗转半天下,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入川,就和腹地人人相关了。

    这个问题,朱翊钧早就跟张居正讨论的很清楚,写入了公私论中。

    冉淑妃就是这么来的,朱翊钧当初提了一嘴,张居正就给他找了一个冉淑妃来。

    捷报传到了大将军和元辅面前,大将军和元辅正在钓鱼,就在行宫旁边有个鱼池,是大将军和元辅闲暇时刻必然会去的地方。

    “理所当然。”戚继光看完了塘报,甚至觉得刘綎打的已经很好了,他过去,也是打成这样。

    “顺理成章。”张居正看完了塘报,放下塘报又拿起看了起来,他现在也不避着人了,他看就看了,除了陛下会说两句,没人敢说。

    而且陛下也看!

    捷报传到了京师,通过邸报通传天下。

    喜气洋洋之中,朱翊钧和松江府地面官员,发生了一点分歧,关于八月份的万寿圣节。

    上一次朱翊钧在松江府过万寿圣节,当时松江府整整操办了一个月,后来他回京后,下旨不得大肆操办,一切从简,修省以应天变。

    但松江府地面根本不听皇帝的,从五月份就要开始准备,非要大办特办,一个月确实有点长,办半个月刚刚好。

    朱翊钧把李乐和王谦叫到跟前,一顿臭骂,李乐和王谦表面唯唯诺诺,暗地里还在紧张筹备。

    王谦四月初三要赴任吕宋,在离任前,他非要把这事儿给办了。

    朱翊钧仔细询问后,才知道了为何李乐、王谦宁愿忤逆圣意也要操办万寿圣节。

    因为赚钱。

    松江府和顺天府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松江府富得流油,松江府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但是能找个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