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回头草 (第2/3页)
察;甚至连航天科工某个研究所都派人来调研,想借鉴他们的抗干扰技术。
李芸整理着新签订的合同,不禁感慨:“这些订单单个金额都不大,但利润率稳定,而且都是预付款。和之前做消费电子时天天担心坏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B2B生意的特点。“周教授说,“一旦建立起信誉,客户黏性极高。而且,“老人微笑着补充,“工业领域的口碑传播虽然慢,但一旦形成,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最让颜旭感触的,是某天接到的一个电话。对方是武钢退休的老工程师,经人介绍特意打来:“颜总,我看了你们在鞍钢的项目报告,那个通信延迟优化方案,能不能用在我们小钢厂?“
“当然可以。“颜旭说,“不过你们规模小,用标准模块就够,不需要定制。“
“那不行!“老工程师很固执,“我看中的就是你们那个定制方案。钱不是问题,我们要的是同样的可靠性。“
挂掉电话,颜旭站在仓库的窗前,看着巷子里来往的行人。他想起创业初期,为了拿下订单到处求人的日子。如今,客户却因为口碑主动找上门来。
这种转变,不是靠营销技巧,也不是靠价格战,而是靠每一个项目积累的信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还有人认认真真地做产品,也总还有人愿意为质量买单。
夜幕降临,颜旭轻轻拨动算盘。这一次,他计算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一个满意的客户,会带来多少个新客户?一个过硬的产品,能创造多少行业口碑?
算珠声声,如同涟漪扩散,在这个深巷的仓库里,预示着更大的变革正在酝酿。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落地窗外,黄浦江上游轮如织。苏明远站在VIP休息区的吧台前,指尖轻轻转动着威士忌杯,琥珀色的液体在水晶杯壁上留下优雅的弧线。
“苏总,您一定要听听这个。“他的德国技术顾问汉斯博士端着酒杯走近,脸上带着难得一见的兴奋,“刚才我在技术分论坛上,听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案例。“
苏明远保持着得体的微笑,目光却已经扫过全场——这里汇聚着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最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一家中国小公司,为山西的煤矿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通信难题。“汉斯用德语说道,语气中充满钦佩,“在井下六百米,他们的模块连续稳定运行超过半年,连我们的产品都做不到。“
苏明远手中的酒杯微微一顿:“这家公司叫什么?“
“旭日科技。“汉斯掏出手机,调出会议记录,“很有意思的名字,像初升的太阳。“
这时,论坛**端着酒杯过来:“明远,听说你们最近在工业云平台上的进展很快啊。“
苏明远优雅地举杯致意,同时用另一只手在西装内袋里轻触手机,给助理发了条简短的消息:“查旭日科技,所有资料。“
半小时后,论坛进入交流环节。一位来自鞍钢的技术专家正在发言:“......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轧钢车间,某些国际大牌的产品反而不如本土小企业的模块稳定。“
苏明远注意到,坐在角落的几位重工企业代表都在点头。他缓步走过去,自然地加入谈话:“各位说的本土企业是?“
“就那家旭日科技。“一位头发花白的总工程师回答,“虽然规模小,但产品做得扎实。“
另一位化工厂的技术主管接话:“我们也试用过他们的产品,在腐蚀性环境下表现确实出色。“
苏明远面不改色地听着,手中的酒杯稳如磐石。直到助理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将一份薄薄的资料递到他手中。
回到浦东的顶层办公室,苏明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霓虹闪烁的金融中心。
助理站在他身后,谨慎地汇报:“颜旭的公司在京郊租了个旧仓库,团队不到二十人。但他们最近拿下了北方重工、徐工等多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订单。“
苏明远翻开资料,看到仓库照片上那个穿着工装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从消费电子转战工业领域......有意思。“
“需要采取行动吗?“助理问道,“他们在挖我们看不上的边缘市场。“
苏明远走到酒柜前,重新斟了杯威士忌:“你看过他们的技术方案吗?“
“粗略看过。用的都是成熟技术,但组合方式很独特,特别注重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这就是问题所在。“苏明远轻轻摇晃酒杯,“我们追求的是平台化、生态化,他们在做的却是深度垂直。就像......“
他停顿片刻,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建的是购物中心,他们开的是专业诊所。看似不在一个赛道,但总有一天,病人会发现诊所比商场更懂治病。“
助理若有所悟:“您的意思是......“
“工业互联网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平台有多华丽,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的工业问题。“苏明远走到智能白板前,画出一个坐标图,“我们在横向上扩张,他们在纵向上深耕。短期内相安无事,长期看......“
他在纵坐标的顶端画了一个醒目的红点:“他们会成为我们生态中最难啃的骨头。“
深夜的办公室里,苏明远独自翻阅着旭日科技的技术文档。
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某个矿山项目的测试报告中,旭日科技的团队记录了连续72小时不间断的现场调试,解决了连设备原厂都束手无策的通信干扰问题。
这种执着,让他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刚入行时,在工厂车间里通宵调试设备的日子。
电话响起,是他在德国的老朋友,西门子的一位高管:“明远,听说你们中国有家小公司在工业通信领域做得很出色?“
“消息传得真快。“苏明远轻笑。
“工业圈很小。“对方说,“好产品会自己说话。说真的,如果不是你们通天太强势,我都想投资这家公司了。“
挂掉电话,苏明远走到窗前。黄浦江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夜色中沉默矗立,如同一个个曾经的商业帝国。
他拨通了一个加密号码:“启动'猎隼计划'。目标:旭日科技。“
然后,他给自己倒了第三杯威士忌,对着窗外举杯,仿佛在向某个看不见的对手致意:
“颜旭,你比我想象的聪明。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你的赛道。“
“但这更意味着,我必须在你长大前,彻底摁死你。“
酒液在杯中荡漾,映照出窗外璀璨的灯火,也映照出一个巨头觉醒时冰冷的决心。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夜晚,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京郊仓库的初夏闷热难当,锈迹斑斑的工业风扇徒劳地搅动着潮湿的空气。颜旭正蹲在地上调试新一批矿山模块,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颜总,有访客。“李芸的声音带着些许异样,“是......民生银行的刘行长。“
颜旭手中的万用表探针微微一顿。他记得很清楚,九个月前就是这位刘副行长,在电话里用礼貌而冰冷的声音通知抽贷,差点让旭日科技倒在黎明前。
会客区是用废旧货架隔出来的,刘行长西装革履地坐在折叠椅上,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他面前的简易茶几上,放着一份重新授信的建议书。
“颜总,看来你们转型很成功啊。“刘行长笑呵呵地打开公文包,“总行最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我们愿意恢复一千五百万的授信额度。“
这时,仓库外又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黑色奔驰停在门口,下来一位穿着休闲西装的中年男子:“请问颜旭总在吗?我是长青资本的赵哲。“狭小的仓库里,冰与火同时降临。
赵哲开门见山:“我们研究过你们在工业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愿意投三千万,占股10%。“
这个估值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相当于给成立不到三年的旭日科技估值三个亿。
“但是,“赵哲从精致的皮质公文包中取出投资条款清单,“需要签订对赌协议。三年内必须完成科创板上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