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算盘:商业帝国 > 资本的回头草

资本的回头草

    资本的回头草 (第3/3页)

    李芸忍不住插话:“科创板上市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总营收比例不低于15%,我们......“

    “你们完全符合。“赵哲微笑,“我看过你们的数据,研发占比长期保持在25%以上。问题是营收规模——目前还差得很远。“

    颜旭始终沉默,手指无意识地在工作台的油污上划着。他注意到刘行长在听到“科创板“三个字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

    “如果签了对赌,意味着什么?“颜旭终于开口。

    “意味着你们要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冲规模、做利润上。“周教授不知何时出现在货架旁,声音沉重,“我们正在攻关的深海通信项目,可能就得搁置。“

    赵哲坦然承认:“资本追求的是效率。上市需要漂亮的数据,而不是某个技术难题的突破。“

    谈判陷入僵局时,仓库外传来重型卡车的轰鸣。

    北方重工的刘工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来:“颜总,第二批模块什么时候能交付?我们新接了个海外订单,客户特别指定要用你们的通信系统。“

    看到仓库里的阵仗,刘工愣了一下,随即对颜旭说:“不管发生什么,先把我们的订单完成。土耳其那个项目,能不能成全靠你们了。“

    赵哲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海外订单?“

    “是的。“刘工自豪地说,“德国竞争对手没拿下的项目,我们靠旭日的技术拿下了。“

    等刘工离开,赵哲立即修改了报价:“估值可以再提高20%,但对赌条款不能变。“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那辆满载模块的货车缓缓驶离。这些产品即将远渡重洋,安装在中国制造的巨型掘进机上,这是多少估值都换不来的成就感。

    “我记得很清楚,“颜旭突然说,“九个月前我们发不出工资时,去求过一家投资机构。对方说,工业领域太苦太慢,不适合资本。“

    赵哲面不改色:“现在情况不同了。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打开了通道,我们要抓住窗口期。“

    “窗口期......“颜旭重复着这个词,目光扫过仓库里正在测试的各类模块,“为了这个窗口期,我们是不是要放弃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技术?“

    财务出身的李芸低声计算着:“如果接受投资,明年我们必须把营收做到两个亿,这意味着要接大量标准化订单,放弃需要长期研发的定制项目。“

    刘行长适时插话:“颜总,如果确定要冲刺科创板,我们银行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并购贷款支持。“

    冰与火的夹击下,颜旭感到前所未有的撕裂。

    理性告诉他,这是旭日科技快速做大的最佳机会。有了这笔投资,他们可以扩建厂房,扩充团队,快速占领市场。

    但直觉却在警告,一旦签下对赌,他们就会变成资本的奴隶,放弃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初心。

    “给我三天时间考虑。“颜旭最终说道。

    送走客人后,仓库里异常安静。李思远忍不住问:“颜总,三个亿的估值......我们真的值这么多吗?“

    “现在不值。“颜旭平静地说,“但他们赌的是我们三年后值十个亿,甚至更多。“

    周教授长叹一声:“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你快速起飞,也可能让你偏离航线。“

    夜幕降临,颜旭独自留在仓库。他打开那台老旧的示波器,看着绿色波形在屏幕上稳定地跳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进步,比估值数字更让他感到踏实。

    但理性也在提醒他:通天集团正在虎视眈眈,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技术迭代周期中被甩开。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他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决定旭日科技最终长成什么模样。

    赵振业住在后海边上的一座老四合院里,院中的海棠树正值花期,细碎的花瓣飘落在青石板上。颜旭走进院子时,老人正蹲在菜畦边给番茄苗搭架子,裤脚上沾着泥土。

    “来得正好。“赵老头也不抬,“帮我把那捆竹竿递过来。“

    颜旭脱下西装外套,卷起衬衫袖子,默默蹲在一旁帮忙。阳光透过海棠花的缝隙,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花香,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看你手上这茧子,“赵老突然说,“还在亲自调试设备?“

    “最近少了。“颜旭看着自己指尖的硬茧,“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报表、谈融资。“

    老人轻笑一声,继续侍弄着菜苗。直到把最后一株番茄固定好,他才直起身,在院中的石凳上坐下,给颜旭倒了杯刚沏的龙井。

    “说吧,遇到什么难题了。“

    颜旭把长青资本的投资要约详细说了一遍。赵老静静听着,不时抿一口茶,直到颜旭说完,才缓缓放下茶杯。

    “我问你三个问题。“老人深邃的目光直视颜旭,“第一,没有这笔钱,你会死吗?“

    颜旭怔住了。他想起仓库里堆满的订单,想起客户预付的货款,想起团队即使减薪也要留下的决心。

    “不会死,“他诚实回答,“但会错过快速发展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赵老的声音平稳如古井,“拿了这笔钱,你会变成你讨厌的林浩天吗?“

    这个名字像一根针,刺痛了颜旭的记忆。林浩天,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最后却在资本的诱惑下迷失,成了只认数字的商人。

    “我......不知道。“颜旭的声音有些干涩。

    赵老没有追问,继续抛出第三个问题:“上市是你的目的,还是实现你技术理想的手段?“

    这个问题让颜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夕阳西下,院子里拉长了影子。颜旭告辞时,赵老送他到门口,只说了一句:“记住,企业如树,长得太快容易空心。“

    回到仓库已是深夜。团队成员都下班了,只有各种测试设备发出轻微的运行声。颜旭从保险柜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在工作台前坐下。

    他先算了一笔“生存账“:按照现有订单和预付款,公司现金流可以支撑18个月。但如果要同时进行深海通信研发,资金只够维持9个月。

    接着算“发展账“:接受投资,意味着明年必须实现200%的营收增长。这需要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定制项目,转向可以快速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算珠在他指尖滑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他仿佛听到两种声音在耳边交锋:

    一个声音说:“抓住机会!这是时代给硬科技企业的窗口期。“

    另一个声音警告:“别忘了水电站项目是怎么成功的——靠的是沉下心来解决问题,不是追逐资本游戏。“

    他想起下午在赵老院子里看到的番茄苗——那些被竹竿支撑的植株,虽然长得笔直,却失去了自由伸展的可能。

    凌晨三点,颜旭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团队正在研发的深海通信模块连接到测试设备,然后打开赵哲发来的投资协议PDF。两个屏幕并排亮着:

    左边是精密的信号波形,记录着他们在通信延迟上的每一次微小突破;

    右边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规定着对赌失败的股权赎回条款。

    他尝试着同时关注两个屏幕,却发现根本做不到——当你盯着资本游戏的规则时,就会错过技术突破的灵光一现。

    “我到底想要什么?“他对着空荡荡的仓库自言自语。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科创板敲钟?还是做一个真正的工程师,解决那些困扰工业界的难题?

    算珠在他手中发出焦虑的声响。这一刻,他不仅是在为旭日科技做选择,更是在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宿。

    晨光微露时,颜旭在实验室记录本上写下一行字:

    “资本应该是助推器,而不是方向盘。“但他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往往最难坚守。

    仓库外传来早班公交车的轰鸣,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颜旭知道,在这个清晨,他必须做出一个可能改变旭日科技命运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关乎商业智慧,更关乎一个技术创业者的初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