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算盘:商业帝国 > 破局之术

破局之术

    破局之术 (第1/3页)

    王老三那间烟雾缭绕的里屋,像一场黏腻而耻辱的梦魇。当颜旭和林浩天揣着那摞用未来换取的两万一千块现金,重新站回深夜清冷的街头时,两人都沉默着。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如同他们此刻摇摆不定的心境。钱暂时堵住了华通电子的嘴,也支付了迫在眉睫的房租,但王老三那“三分利,按日计”的话语,像毒蛇一样缠绕在心头,嘶嘶地吐着信子。十天,只有十天。

    回到那间依旧简陋、此刻却更显压抑的办公室,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林浩天瘫坐在椅子上,双眼无神地望着天花板,之前的焦躁被一种更深的无力感取代。小王和小李显然也感受到了异常,默默地收拾着工具,不敢多问。

    颜旭没有坐下。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自行车棚在月色下投下的杂乱阴影。高利贷是饮鸩止渴,他比谁都清楚。十天之后呢?如果尾款还是收不回来,或者新的订单无法及时产生现金,等待他们的将是利滚利的万丈深渊。他必须想办法,在十天内,创造奇迹。

    他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了桌上那架紫檀木算盘上。昏暗的灯光下,算珠泛着幽暗的光泽。他走过去,手指无意识地拨弄着,冰凉的触感让他混乱的思绪稍微清晰了一些。脑海里,各种线索、关系、数字开始疯狂地碰撞、重组。

    应收账款(纺织厂)——旭日通讯 ——应付账款(华通电子)

    这条链是死的,因为时间差。

    突然,他拨弄算珠的手指停住了。一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的脑海。他想起了老赵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讲解,想起了算盘“五升十进”的原理——当低位满五,便向高位进一,形成一个更高效的系统。

    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原理,应用到眼前的困局中?

    他猛地转过身,眼中布满了血丝,却闪烁着一种林浩天从未见过的、近乎狂热的锐光。

    “浩天,”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我们或许……有办法了。”

    林浩天猛地坐直身体:“什么办法?”

    颜旭拿起粉笔,在那块小木板上飞快地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流程图,而是一个三角形的信用关系图。

    “你看,关键在纺织厂马科长那里。他们不是没钱,而是有付款周期,不愿意立刻动用大额现金。我们之前提出的银行承兑汇票,只是解决了他们未来的付款问题,但没有解决我们眼下的现金流。”

    他指着三角的一个顶点:“我们,旭日通讯,是连接点。”又指向另外两个点,“这边是纺织厂(买方,有信用,付款慢),这边是华通电子(卖方,要现金,怕风险)。”林浩天皱着眉头,没完全明白。

    颜旭继续解释,语速很快:“我们去找马科长,不是去催款,而是去‘预支’信用。说服他,以纺织厂的名义,为我们旭日通讯即将支付给华通电子的下一笔货款,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但不是开给我们去贴现,而是直接开给华通电子,或者由我们背书转让给华通!”

    林浩天倒吸一口凉气:“这……这可能吗?马科长凭什么帮我们这么大忙?这等于用他们厂的信用,给我们做担保了!”

    “不是白帮。”颜旭眼神锐利,“我们有筹码。第一,我们刚刚给他们做的项目,质量过硬,服务到位,建立了初步信任。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告诉马科长,我们正在接触‘红星机械厂’——他们纺织厂多年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促成华通电子以更优惠的价格,向红星机械厂供应一批他们急需的同类元器件!我们把这份‘介绍客户’的功劳,记在马科长和纺织厂名下!”

    他拿起算盘,手指飞快地拨动,不再是计算成本利润,而是在计算人心和利益的平衡点。

    “对马科长而言,他动用的是厂里正常的付款工具(银承),周期还是六个月,对他本人和厂里几乎没有额外成本和风险,却能换来:1. 稳定可靠的供应商(我们)的感激和更紧密的合作;2. 在兄弟单位红星机械厂面前的一份人情和功劳;3. 可能因此从华通拿到更优惠的内部价格,利于他后续采购。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信用投资’!”

    “对华通电子而言,他们能立刻拿到一张由国营大厂背书、银行承兑的汇票,虽然要等六个月才能拿到现金,但风险极低,远好过被我们这样的小客户无限期拖欠。而且,还可能因此打开一个新的客户(红星机械厂)渠道。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对我们而言,”颜旭的手指重重按在算盘中央,“我们不需要再借高利贷去支付华通的货款!我们利用纺织厂的信用,稳住了核心供应商,保住了供应链!同时,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可以去收回其他应收账款的现金,或者推进新项目。我们盘活了这个死局!”

    林浩天听得目瞪口呆,大脑飞速消化着这个大胆而精妙的构思。这已经超出了简单的买卖和借贷,而是在构建一个基于互信的、脆弱的商业信用链条。

    “这……这能行吗?”林浩天的声音带着颤抖,既有怀疑,更有被点燃的希望。

    “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颜旭坦诚道,“这考验的是马科长对我们信任的深度,以及我们说服他的能力。这更像是一场心理和利益的博弈。”

    事不宜迟。第二天一早,颜旭和林浩天再次出现在纺织厂供销科。这一次,颜旭没有带任何技术方案,只带了那份诚意和精心准备的“三方共赢”说辞。

    面对马卫国科长,颜旭摒弃了所有花哨的语言,坦诚了公司目前遇到的短期资金周转困难(隐去了高利贷细节),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这个“信用链”方案,既能解决旭日的困境,又能为纺织厂和红星机械厂带来实际好处,最终巩固三方未来的合作基础。

    马卫国听着,手指间夹着烟,久久没有说话,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锐利地审视着颜旭。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许久,他掐灭了烟头,缓缓开口:“小颜,你胆子不小。这个法子,有点意思。”他顿了顿,“红星厂那边,你们真有把握?”

    “我们马上去谈!”林浩天赶紧保证。

    马卫国沉吟片刻,最终,那只粗糙的手掌拍在了桌子上:“行!我就信你们年轻人一回!票,我可以按流程申请开给你们指定收款人。但红星厂那边,必须谈成!还有,后续的服务,要做得比之前更好!”

    走出纺织厂大门,阳光刺眼。林浩天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狠狠锤了颜旭一拳:“老颜!你他娘真是个天才!”

    颜旭却没有太多喜悦,只觉得一阵虚脱般的疲惫。他摸了摸背包里的算盘,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他知道,这“破局之术”如同在悬崖间走钢丝,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摔得粉身碎骨。信用建立艰难,崩塌却在一瞬之间。

    当晚,在小餐馆油腻的角落里,颜旭毫无征兆地冲进洗手间,对着肮脏的洗手池剧烈地干呕起来。不是因为食物,而是因为那种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将自己和伙伴的命运,押注于人心算计和金融腾挪之上的巨大压力,以及……内心深处,那个纯粹技术人正在死去的窒息感。

    破局之术,亦是染指之术。琉璃之光,已悄然蒙上了一层无法擦拭的阴影。

    一场秋雨过后,北京的天空呈现出一种稀薄而高远的湛蓝。阳光变得温和,透过“旭日通讯”那扇对着自行车棚的窗户,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还残留着雨水的湿气,与屋内元器件散发的淡淡塑料味、旧纸张的霉味混合在一起。

    纺织厂的“信用链”方案险之又险地成功了。华通电子拿到了纺织厂背书的银行承兑汇票,态度立刻缓和,甚至主动提出可以给予旭日通讯一个更宽松的付款账期。压在颜旭心头的那块巨石,暂时移开了片刻。但也仅仅是片刻。王老三那边的十日之约,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悬在头顶。他们必须在这十天内,收回其他项目的尾款,或者找到新的现金来源。

    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来电者自称是《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叫陈瑾瑜,想约颜旭聊聊,说是听说了他们“在中小企业通讯市场的一些独特做法”。

    林浩天接到电话时,先是错愕,随即兴奋起来:“老颜!好事啊!大报的记者!这是要给我们宣传啊!机会难得!”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公司名声大噪、订单纷至沓来的场景。

    颜旭却皱起了眉头。他本能地对媒体抱有戒心。“树大招风。我们现在根基太浅,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而且,记者……谁知道他们真正想写什么?”

    “哎呀,我的颜总!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林浩天极力劝说,“咱们那个‘信用链’的模式,多好的题材?正好可以让市场看看咱们的创新之处!说不定还能吸引到新的客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