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北疆查案探阴谋,朝堂对峙定江山 (第1/3页)
    马车驶离侯府,朝着靖王府的方向疾驰。凌燕坐在车厢内,指尖反复摩挲着萧景珩送的海棠玉簪,心中却满是对北疆局势的担忧。靖安王手握十万兵权,若是真与太后联手谋反,北疆防线定会崩溃,届时战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大靖的江山社稷将陷入危局。
    “小姐,我们真的要派人去北疆查案吗?” 青黛坐在一旁,神色担忧,“北疆路途遥远,且常年战乱,环境恶劣,若是派去的人出了意外,不仅查不到证据,还会打草惊蛇。”
    凌燕收回思绪,目光坚定:“必须去。太后与靖安王的勾结若是坐实,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现在派去的人,必须是身手好、心思缜密的,才能在北疆复杂的环境中查到证据。”
    说话间,马车已抵达靖王府。秦风早已等候在侧门,见到凌燕,立刻引着她前往书房。萧景珩正站在舆图前,眉头紧锁,手中的银杆在北疆的位置反复摩挲,显然也在为靖安王的事担忧。
    “你来得正好,我刚收到北疆暗卫的消息。” 萧景珩见到凌燕,立刻将一封密信递过去,“靖安王近日以‘操练士兵’为由,将十万大军集结在北疆边境,还暗中增派了粮草运输,似在做开战准备。而且,太后派去的使者,上周已抵达靖安王府,两人密谈了三日,具体内容虽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们在密谋大事。”
    凌燕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一遍。密信中详细记录了靖安王的军事调动和太后使者的行踪,甚至提到使者离开时,带走了一封密封的信函,“京城慈宁宫”。
    “看来太后与靖安王已有明确的谋反计划,那封密信,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作战部署。” 凌燕将密信折好,递还给萧景珩,“我们必须尽快拿到那封密信,否则等他们准备就绪,再想阻止就难了。”
    萧景珩点头:“我已安排秦风挑选二十名精锐暗卫,乔装成商人,潜入北疆,伺机获取密信。只是太后的使者已离开北疆,密信恐怕已送到太后手中,我们在北疆能查到的证据有限。”
    “未必。” 凌燕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靖安王谋反,定会留下蛛丝马迹。比如粮草的来源、军械的采购、与太后联络的暗号,这些都是证据。而且,靖安王手下的将领,未必都愿意跟着他谋反,我们可以策反其中立场摇摆的人,让他们提供证据。”
    萧景珩眼前一亮:“你说得对。我记得靖安王手下有一位副将,名叫林忠,为人正直,曾多次劝谏靖安王不要与太后勾结,却被靖安王斥责。若是能联系上林忠,或许能从他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那我们就双管齐下。” 凌燕语气坚定,“一方面让秦风带人潜入北疆,策反林忠,收集靖安王谋反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在京城暗中调查太后的动向,监视慈宁宫的人员出入,寻找那封密信的下落。”
    商议妥当后,秦风立刻带着二十名暗卫,乔装成商人,连夜前往北疆。凌燕则返回侯府,安排护卫队加强对慈宁宫的监视,同时让沈从安利用在朝堂的人脉,调查太后近期与朝中大臣的联络情况。
    接下来的十日,京城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凌燕每日都会收到两封密信,一封来自北疆的秦风,一封来自监视慈宁宫的护卫。从密信中得知,秦风已成功与林忠取得联系,林忠虽愿意提供证据,却担心家人安危,不敢贸然行动;而太后则频繁召见几位支持她的大臣,且慈宁宫的守卫比往日更加森严,似在隐藏什么。
    “小姐,林忠担心家人安危,这也情有可原。” 青黛看着密信,轻声道,“若是我们能派人保护他的家人,或许他会放心提供证据。”
    凌燕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已让秦风派人去保护林忠的家人,将他们秘密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只要林忠没有了后顾之忧,定会全力配合我们。”
    又过了三日,北疆终于传来好消息 —— 林忠在家人被安全转移后,终于下定决心,将靖安王谋反的证据交给了秦风。证据包括靖安王与太后的联络密信、十万大军的作战部署图、以及靖安王挪用军饷采购军械的账本。
    “太好了!” 凌燕接到密信时,正在书房整理资料,看到证据已到手,终于松了一口气,“青黛,立刻备车,去靖王府!我们有了这些证据,终于可以揭穿太后和靖安王的阴谋了!”
    马车再次疾驰在京城的街道上,凌燕的心情却比往日更加沉重。这些证据虽能定太后和靖安王的罪,但也意味着,大靖即将面临一场内乱。她只希望,这场危机能尽快化解,避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
    抵达靖王府时,萧景珩已在书房等候。见到凌燕,他立刻迎上来:“是不是北疆有消息了?”
    凌燕点头,将密信和证据递过去:“林忠已提供了靖安王谋反的全部证据,包括作战部署图和账本。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证据,呈给父皇,定能将太后和靖安王绳之以法。”
    萧景珩快速浏览证据,眼中闪过一丝冷意:“靖安王竟敢挪用军饷采购军械,还计划在下月十五,趁父皇去天坛祭天之时,起兵南下,攻占京城。太后则在京城内应,打开城门,迎接靖安王的大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