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赵玥恭敬亦提防 (第1/3页)
宣和四年十一月十六,宣城码头的晨雾尚未散尽,李嵩乘坐的官船已破开江面薄雾,缓缓靠岸。船舷两侧 “奉旨钦差” 的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船头侍从高声喊话的声音穿透雾气,惊醒了码头上值守的宋军士兵。赵玥早已带着张九成、李山等官员候在码头,一身红色都统制官袍衬得她身姿挺拔,见官船停靠稳当,便率先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恭敬却不失沉稳:“宣城都统制赵玥,率全城官员恭迎钦差李大人。”
李嵩身着紫色朝服,头戴乌纱帽,缓步走下跳板。他目光锐利,落地时先扫过赵玥身后列阵的士兵 —— 士兵们甲胄齐整,站姿端正,却刻意收起了腰间佩刀的锋芒;再看向远处停泊的水师战船,船帆收起,船身稳固,不见丝毫备战的紧张感。“赵郡主不必多礼。” 李嵩抬手虚扶,语气平淡,指尖却下意识摩挲着腰间玉带 —— 临行前秦桧的叮嘱犹在耳边:“赵玥拥兵自重,深得民心,此去需暗中探查其兵力虚实,若有异动,即刻回报。”
赵玥起身时,恰好瞥见李嵩的小动作,心中了然,面上却依旧带着浅笑:“大人一路舟车劳顿,下官已在府衙西侧驿馆备好住处,馆内炭火、被褥皆已添置妥当,大人可先歇息,待午时再设宴为大人接风洗尘。” 说罢,便引着李嵩登上早已备好的马车。马车车厢宽敞,铺着厚厚的锦缎软垫,车窗挂着素色纱帘,既能遮挡风寒,又能让李嵩看清沿途街景 —— 这是赵玥刻意安排,既显恭敬,也让李嵩看到宣城 “安稳无防” 的表象。
马车行驶在宣城街道上,李嵩撩起纱帘,目光不断扫过两侧商铺。布庄的幌子随风飘动,铁匠铺里传来打铁的 “叮叮” 声,孩童拿着风车在街头奔跑,笑声清脆。他心中愈发警惕:传闻宣城刚经历战火,却不见半分萧条,反而处处透着生机,赵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民生,其能力可见一斑。“赵郡主,” 李嵩突然开口,目光落在街边一处粥棚,“听闻宣城收留了不少流民,不知如今安置情况如何?”
“托朝廷洪福,” 赵玥侧身应答,语气从容,“城内共设了三处流民安置所,每日供应两餐热粥,还组织工匠教授流民编织、耕种技艺,已有半数流民找到营生,安稳下来。” 她刻意避谈流民中招募士兵的事,只提民生安置,将 “备战” 的痕迹悄悄隐藏。李嵩点点头,不再多问,心中却暗记下来 —— 午后需亲自去安置所看看,或许能找到 “强征流民为兵” 的证据。
抵达驿馆时,张九成已带着吏员候在门口。驿馆是宣城最好的院落,青砖黛瓦,院内种着几株腊梅,含苞待放;正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桌上摆着热茶、点心,墙角立着熏笼,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李大人,” 张九成躬身递上一串钥匙,“这是驿馆院门与正房的钥匙,您若有任何需求,只需吩咐门外值守的侍从,下官即刻便来处置。”
李嵩接过钥匙,目光扫过院内 —— 值守侍从是两名面容憨厚的年轻吏员,腰间未佩兵器;院墙不高,墙外便是寻常百姓家,听不到丝毫士兵巡逻的脚步声。“有劳张通判费心。” 他淡淡应道,推门走进正房,待房门关上的瞬间,眼中的警惕才彻底显露。他走到窗边,撩起窗帘一角,观察着院外动静,见只有两名侍从在门口走动,才稍稍放下心来,从怀中掏出秦桧密信,就着炭火微光快速浏览。
李嵩不知道的是,在他关上门的那一刻,驿馆对面茶肆二楼的窗边,暗卫 “墨” 已收起手中的望远镜。他身着粗布短打,扮作茶客,指尖在桌案上轻轻敲击 —— 这是与潜伏在驿馆内暗卫的信号。片刻后,一名穿着驿馆杂役服饰的暗卫端着热水壶从驿馆后门走出,路过茶肆时,悄悄将一张纸条放在窗台上。墨拿起纸条,上面只有寥寥数字:“房内有密信,已记下内容,待夜深送出。”
午时的接风宴设在府衙大堂,宴席丰盛却不铺张,桌上多是宣城本地菜肴:清蒸青弋江鱼、腊味合蒸、笋干烧肉,搭配着本地酿的米酒。赵玥坐在主位旁,频频为李嵩布菜,语气恭敬:“大人远道而来,尝尝宣城的家常菜,粗茶淡饭,还望大人不要嫌弃。” 李嵩笑着举杯,目光却在席间扫过 —— 张九成、李山等官员虽谈笑风生,却对军备、粮草之事绝口不提,显然是早有默契。
宴至中途,李嵩放下酒杯,看似随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