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朝廷派李嵩安抚 (第1/3页)
宣和四年十一月中旬,宣城的晨雾还未散尽,青弋江面上便驶来一艘挂着 “奉旨钦差” 旗号的官船。船身雕梁画栋,在灰蒙蒙的江雾中显得格外醒目,船头站着几名身着锦袍的侍从,正朝着岸边的宋军哨卡高声喊话,声音穿透雾气,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宣城守军听着!钦差大臣李嵩大人奉旨前来安抚,速开码头迎接!”
哨卡的士兵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将消息传回城内。此时,赵玥正在府衙书房审阅水师训练的奏折,听到侍从通报,指尖微微一顿 —— 朝廷的 “安抚” 来得如此之快,未免太过蹊跷。自收复三县、宣城成为抗金据点后,她虽多次向临安递呈战报与政务简报,却从未主动请求 “安抚”,如今朝廷突然派钦差前来,恐怕不止 “安抚” 这么简单。
“墨,” 赵玥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暗卫,“立刻去查李嵩的底细 —— 他的出身、历任官职、与朝中重臣的关系,尤其是与枢密院、御史台的往来,务必在他入城前查清。”
“是。” 墨躬身退下,身影迅速消失在书房外。赵玥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青弋江的方向,眉头微蹙 —— 南宋朝廷自建立以来,便对地方将领多有猜忌,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皆因功高震主而遭排挤,如今她在宣城手握兵权、深得民心,朝廷会如何对待她,尚未可知。
半个时辰后,墨匆匆返回,递上一份写满字迹的纸条:“郡主,李嵩是当朝宰相秦桧的门生,历任户部郎中、御史台监察御史,去年因弹劾‘地方将领拥兵自重’而得到秦桧赏识,此次前来宣城,表面是‘安抚军民’,实则极有可能是为了监视郡主的动向,打探宣城的兵力与粮草情况。”
“秦桧的门生……” 赵玥低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冷意。秦桧一贯主张与金国议和,对坚决抗金的将领多有打压,此次派李嵩前来,显然是对她的抗金之举有所忌惮,想要借机削弱她的势力。“看来,这‘安抚’宴,不好赴啊。”
她立刻召来张九成与李山,将李嵩的底细与自己的担忧告知二人。张九成闻言,脸色凝重:“郡主,秦桧党羽向来阴险狡诈,李嵩此来,必然会在政务、军备上百般刁难,甚至可能暗中挑拨军民关系,我们必须多加防备。”
李山则握紧腰间的刀柄,怒声道:“若他敢对郡主不利,末将便率领士兵,将他赶出宣城!”
“不可。” 赵玥摇头,“李嵩是朝廷钦差,若对他无礼,只会给秦桧留下把柄,弹劾我们‘目无朝廷’。我们需表面顺从,暗中防备,既不让他抓住任何把柄,也不能让他摸清宣城的真实情况。”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张通判,你负责筹备迎接事宜,按照朝廷礼制接待李嵩,但要注意,所有涉及兵力、粮草的账目,都要做‘简化处理’,只提供表面数据;李将军,你下令让城外的练兵场暂停训练,水师战船也暂时停泊在码头,不得展示实战操练,避免让李嵩看出我们的真实战力;墨,你派暗卫暗中监视李嵩的行踪,记录他与哪些人接触,打探哪些消息,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回报。”
三人齐声领命,立刻分头行动。张九成带着吏员们前往码头布置,红毡从码头一直铺到府衙门口,两侧站满了手持旌旗的士兵,营造出隆重的迎接氛围;李山则快马加鞭赶往城外,安排练兵场与水师的伪装事宜;墨则挑选了十名精锐暗卫,换上百姓或吏员的服装,分散在码头与府衙周边,做好监视准备。
巳时许,李嵩乘坐的官船抵达码头。他身着紫色官袍,头戴乌纱帽,面容白净,眼神锐利,走下船时,目光快速扫过码头的宋军士兵与周边环境,显然是在暗中观察。张九成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宣城通判张九成,恭迎钦差大人!赵郡主已在府衙备好宴席,等候大人驾临。”
李嵩微微点头,语气平淡:“张通判不必多礼,本官宣旨要紧,速速带本官去见赵郡主。” 他说话时,目光落在远处停泊的水师战船上,眼中闪过一丝探究,却并未多问。
张九成心中了然,笑着应道:“大人请随我来。” 说罢,引着李嵩登上早已备好的马车,朝着府衙方向驶去。马车行驶在宣城的街道上,李嵩撩开车帘,观察着城内的情况 —— 街道整洁,商贩云集,百姓们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丝毫没有经历过战火的萧条,这让他心中愈发忌惮:赵玥仅用数月时间,便将宣城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可见其能力非凡,若任由她势力壮大,必然会成为宰相秦桧议和的阻碍。
马车抵达府衙门口,赵玥身着红色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