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二十四章 目视荆襄

第二十四章 目视荆襄

    第二十四章 目视荆襄 (第2/3页)

时,你我可都是荆州的罪人!”

    眼看武将之间火药味渐浓,一直静观其变的谋士蒯良轻轻咳了一声,捋着颌下清须,缓步出列。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一种久经世故的老辣,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主公,蔡将军与王将军所言,皆是为荆州考量,各有道理。”

    他先安抚了双方情绪,继而话锋一转,“刘湛之势,确需我等高度警惕,然则,此刻便与之轻启战端,亦非上策。我荆州最大之利,在于这浩荡长江,舟船之便,冠绝天下。刘湛虽得甘宁投效,然其水军初建,船不过数百,卒不过万余,且需时间整合操练,短期内绝难与我百战水师抗衡。”

    他微微躬身,向刘表献计:“故而,在下以为,当下之策,莫过于‘外示友好,内修战备’八字。可精选一能言善辩、熟知局势的干练之士,携重礼前往宛城,表面是恭贺刘湛克定南阳,重申两家昔日盟好之意,彰显我荆州气度。实则,借此机会,细观宛城虚实,探查刘湛其人其志,以及其麾下文武之能。与此同时,”他语气加重,“我荆州内部,当即刻加紧操练水陆兵马,特别是巩固江陵、夏口、襄阳等沿江要地防务,更新军械,囤积粮草。如此,外不以强敌姿态刺激对方,内则以万全之备静观其变,方可保我荆州立于不败之地。”

    这番话,既肯定了加强军备的必要,安抚了蔡瑁等主战派,又提出了务实的外交策略,避免了即刻冲突,完全符合刘表一贯持重、不愿冒险的风格。

    刘表听着,微微颔首,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扫向文官队列中,一位一直沉默不语、坐在稍显角落位置的清瘦文士身上。此人乃是伊籍,字机伯,并非荆州核心大族出身,但以机敏和辩才著称。

    “机伯,”刘表点名问道,声音缓和了些,“方才诸公之议,你都听到了。对此,你可有何见解?”

    伊籍闻声起身,举止从容不迫,他向刘表及众人行了一礼,方才开口,声音清朗:“回禀主公,蒯公方才所献之策,思虑周详,实乃老成谋国之言,籍深以为然。”他先肯定了主流意见,随即话锋微转,提出了更深一层的考量,“然,窃以为,除却明面上的兵事防备与外交周旋之外,亦需格外留意那无形之物——人心向背。”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缓缓道:“刘湛新定南阳,必会施恩泽,抚流民,整顿吏治,以收揽民心。我荆州素以富庶安宁著称,值此之际,更当勤修内政,抚恤百姓,减免苛捐杂税,彰显主公仁政。若能使我荆州百姓安居乐业,使那些因战乱而南来的北地之民有所比较,深感荆州之安乐,则我民心稳固,根基自然坚如磐石。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根基所在。”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继续道:“此外,荆襄之地,人杰地灵,向非无有俊杰。只是……只是多隐居山林,或待价而沽。若能广开言路,诚心延纳贤才,譬如襄阳城外的庞德公、水镜先生司马徽,以及他们门下所教诲的诸多年轻俊彦,若能使其感念主公诚意,愿出山为荆州效力,则何愁我荆州不能大兴,又何惧北方之强邻?”

    这番话,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点出了与刘湛竞争的另一个无形却至关重要的战场——人才之争。

    刘表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他素有爱才容士之名,也曾数次征召庞德公、司马徽等名士,奈何这些名士态度暧昧,或婉拒,或避而不见,让他心中难免存有芥蒂,此刻被伊籍提起,更是触动了他一块心病。

    厅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听得见炭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各方势力、各种考量在这座大厅内交织、碰撞。

    最终,刘表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决心。

    他采纳了蒯良那最为稳妥的建议,决定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前往宛城示好探听,同时,也认可了伊籍的部分观点,下令各郡县留意民生,并再次尝试征召名士。当然,最重要的,是严令蔡瑁、张允等人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