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更鼓:金陵六扇门迷案 > 第三章 血菩提示警

第三章 血菩提示警

    第三章 血菩提示警 (第2/3页)

墨深的脸色瞬间变得异常难看,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苍白。他深吸一口气,才继续道:“第五个死者,身份比较特殊……是……是当时一位权势不小的宦官在宫外的‘对食’(注:明代宫女与太监结为夫妻,称“对食”)。案子发生在皇城根下,影响极其恶劣。先帝为此一日内连下三道金牌,催促破案。”

    “也正是在勘查第五个现场时,”沈墨深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压抑的愤怒,“我发现了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所有死者,无论男女,在极其隐秘的位置——或是耳后,或是脚踝,都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针孔。”

    “针孔?”顾惊弦目光一凝。

    “对,像是被极细的银针所刺。”沈墨深点头,“我怀疑,凶手可能在杀人前,对死者使用了某种药物或手段。我将这个发现连同对凶手画像的推测——我认为凶手并非因情失意那么简单,其作案手法熟练,心理素质极佳,更像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连环杀手,甚至可能牵扯更深的背景——一并写入了详文,呈交当时的上官,也就是后来因此案升任大理寺少卿的,孙文渊。”

    说到“孙文渊”这个名字时,沈墨深的语气里透出一股刻骨的寒意。

    “然后呢?”顾惊弦隐隐猜到了后续。孙文渊,他记得此人,后来官运亨通,但在数年前因牵扯另一桩案子已被罢官流放。

    “然后?”沈墨深冷笑,“然后我的详文石沉大海。没过几天,孙大人就宣布案件告破,凶手就是那个‘落魄书生’。证据确凿,口供俱全。我当即提出质疑,认为其中疑点重重,尤其是那枚突然出现的玉佩和书生看似完美实则经不起推敲的供词。但孙大人以‘稳定朝野人心’、‘勿要节外生枝’为由,强行压下了我的异议。”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痛楚:“我年轻气盛,不肯罢休,试图私下调查,尤其是追查那枚玉佩的来源,以及那个书生在狱中‘自尽’的真相。结果……结果就是不久之后,我因‘证据不足、构陷上官’的罪名被革职查办。而所有关于‘血菩萨’案的原始勘查记录、我的详文,乃至那枚作为重要物证的玉佩,都在后续的归档整理中,‘意外’损毁或‘遗失’了。”

    密室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烛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两张神色凝重的脸庞。

    顾惊弦终于明白,为何沈墨深对“血菩萨”案如此敏感,为何他如此抗拒提及往事。这不仅仅是一桩悬案,更是导致他身败名裂、滚倒至今的根源。而孙文渊的急功近利和背后可能存在的黑手,使得“血菩萨”案的真相,被永远埋藏在了十年前的那个秋天。

    “所以,你怀疑,‘血菩萨’案的真凶并未伏法?”顾惊弦缓缓道。

    “不是怀疑,是肯定。”沈墨深语气斩钉截铁,“那个书生,不过是个被推出来顶罪的替死鬼。真正的‘血菩萨’,不仅逍遥法外,而且……其能量,远超想象。能让一个大理寺少卿不惜伪造证据、草草结案,能让关键物证‘意外’消失,能轻易将一个提出异议的推官打入尘埃……顾大人,你说,这会是什么样的人物?”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顾惊弦,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审视:“而现在,与‘血菩萨’案相似的符号重现,张奎脚底出现了我曾在另一个‘早该死’的人身上见过的烙印……顾大人,你还觉得,这仅仅是一桩简单的祭坛抛尸案吗?”

    顾惊弦没有回避他的目光,心中的波澜却愈发汹涌。如果沈墨深所言非虚,那么眼下这起案子,很可能与十年前的“血菩萨”真凶有关,甚至可能是其沉寂十年后的再次出手!而凶手选择在皇家祭坛作案,挑衅意味十足,所图必然极大。

    “你之前说,那个烙印,你在一个本该死在‘血菩萨’案之前的人身上见过。”顾惊弦抓住这个关键点,“那人是谁?”

    沈墨深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最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