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5章 山雨欲来 (第2/3页)
林凡作为技术骨干,也被要求随行部分环节。他刻意保持着低调,认真倾听,只在被问到时才言简意赅地回答,态度不卑不亢。
杨教授的目光几次看似无意地从林凡身上扫过,却没有特意与他交流。
上午的巡查在波澜不惊中度过。下午,重点来到了第五车间——进口设备安装现场。
德国专家劳尔今天格外卖力,详细介绍着安装进度和技术要点。杨教授听得非常认真,偶尔会打断询问一些关于设备精度、刚性、长期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让劳尔都需要思考片刻才能回答。
视察接近尾声,似乎就要平稳度过时,杨教授忽然停下脚步,目光转向一直跟在队伍稍后位置的林凡,微笑着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
“这位就是林凡同志吧?昨天成功修复关键部件的功臣。果然是年轻有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过来。
“杨老您好,我是林凡。您过奖了,我只是尽了本职。”林凡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
“嗯,”杨教授点点头,看似随意地走到那台庞大的进口设备主机前,用手拍了拍厚重的床身,“设备是好设备,技术是先进。但我们引进消化吸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超越,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标准走。”
他话锋一转,突然问道:“林凡同志,你接触过这台设备的图纸和技术标准了。以你的眼光来看,这套德国标准体系(DIN),在极限工况,比如长期高负载、高频率冲击下,是否存在某些…设计冗余不足或者潜在的薄弱环节?”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和大胆!直接质疑德国工业标准的权威性!而且涉及对设备核心设计的判断!
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李副厂长等人脸色微变,劳尔先生更是皱起了眉头,似乎有些不悦。
林凡心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念头。杨教授此问,绝非无的放矢,更像是一种考校,看他是否只会循规蹈矩,还是具备批判性的技术洞察力和前瞻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