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歪打正着 (第3/3页)
之性,之气,之变,之名…姑妄称之《物灵谱》罢!然天地浩瀚,物灵无穷,此谱永无完稿之日,唯待后来者续之…落款处只有一个简单的记号:”㗊“。”
《物灵谱》!
陈墨白捧着这沓散页,手都在微微颤抖。
原来是这样!《鉴古心经》是总纲心法,《斫玉录》是专精玉器材质与工艺,《辨伪杂录》是破解造假技巧,而这本《物灵谱》,则是前辈高人对“物之灵性”本身的基础研究和感悟笔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套体系!
这位署名“㗊”的前辈,绝对是一位奇人!他或许没有将能力系统化到《鉴古心经》的高度,但他这种从实践出发、记录最原始感知的方式,恰恰给了陈墨白另一种视角的启发!
他就像一下子拥有了两位老师:一位是留下《鉴古心经》的理论大宗师,另一位是写下《物灵谱》的实践探索者。
“发了…这次真发了…”陈墨白一屁股坐在地上,也顾不上脏了,抱着那沓“废纸”傻乐。
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补充教材!里面记载的那些应对各种“异常气感”的方法,正好解决了他现在动不动就头疼头晕、偶尔还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困扰!
比如里面提到,触摸青铜器前,可先手握一枚温润的平安扣,以中和可能的煞气;感知书画时,若遇阴郁之气,可默诵浩然诗文以定心神…虽然听起来有点玄学,但结合《鉴古心经》的法门,似乎真的有点道理!
他正乐着呢,眼角余光瞥见那破纸盒底层似乎还有东西。伸手一摸,摸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碎玉片,每块玉片上都用极细的针刻着一个字,连起来是:“学”、“以致”、“用”。
陈墨白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这是前辈留下的“练习题”啊!让他用《物灵谱》里记载的方法,去实际感受不同玉料的气息差异!
这位前辈,也太贴心了吧!
他当即拿起那块刻着“学”字的青色玉片,按照《物灵谱》里描述的“静心凝神,意守指尖,轻触默感”的方法,细细体会。
一股清涼、稚嫩、却充满生机的气息传入指尖,像是初春的山泉。这应该是一块优质的青玉仔料。
他又拿起那块“用”字的白色玉片。气息温润醇厚,如羊脂般细腻,但深处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僵”气,可能是顶级和田白玉,但略带瑕疵。
最后是那块“致”字的玉片,颜色深绿。一触之下,气息明显杂乱得多,温润中带着点涩感,还夹杂着一些细微的“黑点”似的阻滞感。这大概是品质稍逊的碧玉或俄料。
感受完毕,他再对照《物灵谱》里的描述,竟然八九不离十!
“神了!”陈墨白兴奋地一挥拳头。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他小心翼翼地将《物灵谱》的散页重新整理好,用新布包好,和那几块练习玉片一起,藏进了博古斋最隐秘的地方——比藏《斫玉录》和《辨伪杂录》还要小心。
接下来的日子,陈墨白的生活更加充实(忙碌)了。白天在“产业园”继续鹌鹑生涯,晚上回到博古斋,先是打坐修炼《鉴古心经》,然后研读《斫玉录》和《辨伪杂录》,最后再加上《物灵谱》的实践练习。
有时候练得太投入,对着块破瓷片也能琢磨半天,嘴里还念念有词,搞得偶尔来串门的金三钱都用看傻子的眼神瞅他:“小子,魔怔了?跟一块破瓦片较什么劲?”
陈墨白只是嘿嘿傻笑,也不解释。
他知道,这些看似零碎的知识和能力,正在一点点地融会贯通,成为他身体本能的一部分。
而这些,都将是他未来面对秦远山、揭开师门秘密、甚至追寻“璇玑玉魄”真相的底气。
这趟故纸堆里的扒拉,真是歪打正着,捞着了一条深藏不露的大鱼!
“㗊”前辈,多谢了!您留下的《物灵谱》,小子我,定不让它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