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 第14章 药罐显灵

第14章 药罐显灵

    第14章 药罐显灵 (第1/3页)

    自打有了《物灵谱》这本“实习医生手册”,陈墨白感觉自己像是给《鉴古心经》这部高深理论教材配了个万能实验箱,还是带详细操作说明和避坑指南的那种。

    理论结合实践,效果那是杠杠的。

    他现在的生活规律得像个苦行僧:白天在“产业园”当鹌鹑,晚上回博古斋当学霸。修炼流程也固定了,先打坐运转《鉴古心经》的心法,把那股微弱的“气感”捋顺溜了;然后翻开《斫玉录》或《辨伪杂录》,学习专业知识;最后捧出《物灵谱》的散页和那几块练习玉片,进行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质、不同情绪残留的细微差别。

    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充实,充实得他都快忘了自个儿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该有点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了。

    当然,最大的进步,还是在那“观气”之上。

    《鉴古心经》里关于“望气”之境(第七重)的描述玄乎其玄,什么“目蕴神光,望气观运”,陈墨白觉得那离自己太遥远,至少得是头发白了以后才敢想的事。但《物灵谱》里记载的一些粗浅法门,却给了他启发。

    那位署名“㗊”的前辈在散页里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气”并非虚无缥缈,而是物质经历、能量残留的一种外在体现。感知“气”,不一定非要触摸,通过调整心神、凝聚目力,也能捕捉到其散发出的极其微弱的“场”或“韵”。

    这就有点像冬天隔着老远能感觉到炉子的热气,虽然看不见火苗,但那股热浪是实实在在的。

    陈墨白决定就从这最基础的“隔空感气”练起。

    他选的练习对象,就是自个儿店里那些五花八门的存货。从价值连城的明清官窑(少数),到普普通通的民国民用瓷,再到一堆真假莫辨、等着处理的破铜烂铁。

    起初那叫一个费劲。盘腿坐在屋子当中,对着个花瓶瓷碗使劲瞪眼,瞪得眼珠子都酸了,屁感觉没有。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这些瓶瓶罐罐有什么深仇大恨,或者在练习用眼神给它们开光。

    金三钱来串门,瞅见他这模样,乐了:“嘛呢小子?练斗鸡眼呢?你这眼神儿再这么练下去,好东西没看出来,先看成斜眼儿了!”

    陈墨白揉着发酸的眼睛,没好气地道:“金爷,我这是…这是培养感觉!您不懂!”

    “我不懂?”金三钱嗤笑一声,随手拿起博古架上一只最不起眼的民国粉彩小碗,放在桌上,离陈墨白起码两三米远,“那你感觉感觉,这玩意儿怎么样?”

    陈墨白凝神看去,那碗看起来普普通通,画着俗气的花鸟,釉光也不算顶好。他努力集中精神,试图捕捉那所谓的“气”或“场”。

    看了半天,眼睛都发花了,只觉得那碗…就是个碗。

    金三钱嘿嘿一笑,也不说话,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块温润的白玉平安扣。他也没靠近,只是将玉扣握在手心,对着那小碗的方向。

    说也奇怪,就在金三钱拿出玉扣的瞬间,陈墨白恍惚间觉得,那只平淡无奇的小碗,似乎…周身的气息变得柔和、顺眼了一点?就像是一杯温水,虽然不烫不冷,但让人看着舒服。

    而金三钱手中的玉扣,则散发着一股令人心安的、稳重的气息。

    “这…”陈墨白愣住了。

    金三钱把玉扣收起来,慢悠悠道:“感觉这玩意儿,有时候得借个‘引子’。好玉能定气,也能帮你感应别的气。自个儿闷头傻练,练到猴年马月去?”说完,揣着手又晃悠出去了。

    陈墨白醍醐灌顶!

    对啊!《物灵谱》里也提到过,某些特定材质(如美玉、沉香、古铜)本身气息纯正温和,可以作为“灵媒”或“放大器”,辅助感知其他物体!

    他立刻翻出那几块“㗊”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