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绿染黄沙,道通万里 (第1/3页)
李老的沙棘套种法在农桑研究院划出的模拟沙地上开始了紧张的试种。风澈几乎每日都要亲往查看,慕容冷越也时常相伴。那片特意营造的贫瘠沙地,仿佛一个微缩的楼兰,见证着希望与坚韧。
起初,情况并不乐观。新移栽的沙棘苗在风沙中显得有些萎靡,深紫色的叶片蒙上一层灰黄。部分桑苗的黄叶现象并未立刻改善。研究院里不乏质疑的低语,认为在如此沙化之地强求农桑,或许终究是镜花水月。
但李老和他的弟子们并未气馁。他们仔细记录着每一株植物的细微变化,调整灌溉的频次与水量,甚至模拟戈壁昼夜温差极大的环境。风澈给予的是无条件的支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他对李老说:“失败十次无妨,只要有一次成功,便是万千生灵的福祉。”
转机发生在一个露水凝重的清晨。一位负责记录的年轻匠人惊喜地发现,几株沙棘的根部冒出了不易察觉的新生侧根,顽强地扎向沙土深处。更令人振奋的是,旁边一株原本叶缘焦黄的桑苗,顶端竟抽出了一丝极嫩的浅绿新芽。
“活了!它们活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研究院,也飞入了长乐宫。
李老仔细查验后,向来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殿下,成了!沙棘根系开始深扎,定是探寻到了模拟的深层湿气。这桑苗的新芽,便是地力开始改善的明证!虽然只是开始,但方向无疑是对的!”
风澈长舒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如释重负的光芒:“好!立刻将此法整理成册,绘制详图,连同这批沙棘苗和地衣样本,尽快送往楼兰!”
就在楼兰试验田初见成效之际,敦煌的“农桑技援司”也迎来了第一波忙碌的高峰。不仅楼兰,于阗、龟兹、疏勒等西域邦国也派来了使者或匠人,带着各自的水土样本和问题前来求助。有的地方是水源含盐碱过高,有的则是高山苦寒,生长期短。技援司内,各方口音交汇,图纸与样本堆积,译官们忙得脚不沾气,将大乾匠人的解答细细翻译,又将西域带来的本地作物特性认真记录。
慕容冷越亲自坐镇敦煌数月,协调各方。她发现,许多问题并非大乾现有技术能够直接解决,但汇聚了各方智慧后,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例如,一位来自天山脚下的老牧人提到一种耐寒的野草,其根系能保暖,慕容冷越立刻让人取来样本,快马送回研究院,请李老研究是否可用于高寒地区的桑园防护。这种开放、协作的氛围,让敦煌技援司真正成为了丝路农桑智慧的熔炉。
长乐宫内,风染霜的“纹样融汇坊”也佳作频出。穆罕默德王子不仅带来了波斯的纹样,还凭借记忆描绘了更遥远的拂林(东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