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330章 :为了大明的伟大复兴,请自觉加班!

第330章 :为了大明的伟大复兴,请自觉加班!

    第330章 :为了大明的伟大复兴,请自觉加班! (第2/3页)

    那“联蒙抗金”的大战略,初听之时,他只觉是天方夜谭,有违“华夷之辨”的大防。

    可结果呢?

    林丹汗的蒙古铁骑成了悬在建奴后心的一把尖刀,使得皇太极不敢轻易倾国之力南下。

    他惊讶于皇帝对孙承宗和满桂那种近乎毫无保留的无限信任。

    君臣之间,相隔千里,皇帝却敢将国门安危系于二人之手,钱粮军械要多少给多少,从不掣肘。

    这种魄力,是他生平未见。

    他对皇帝支持毛文龙、结盟朝鲜的手段更是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惊叹。

    皮岛和朝鲜就如同两颗钉子死死钉在建奴的侧翼和背后,让他们坐卧难安。

    甚至于……甚至于大明都没有和建奴再发生一场决定性的会战,便已经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绞杀,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后金变成了一条被困在辽东一隅,进退失据,只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的饿狗!

    此等手段,神乎其技!

    至于这大明境内……那更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每当夜深人静,李邦华回想起南巡途中的一桩桩、一件件,从官绅盐商,到南京城里被抄家的公侯府邸,到被一体纳粮逼得家破人亡的江南士绅,乃至那寺庙里的和尚……他也不免会脊背发凉,心中只能发出一声无奈的哀叹:

    这位爷,莫不是真有神人相助?

    李邦华有时候甚至觉得皇帝手里肯定藏着几本秘不示人的奇书,那些书名大约可以叫做:

    《藩王勋贵官绅地主这玩意是有意思,杀一个就爆一堆金银》;

    又或是《一百转朕九十五,朕的手段你清楚》、《大明望族看大明周报以为是生死簿》、《右转流民均田地,左转建奴万人坑,朕收你点买命钱怎么了?》.

    总之,李邦华不得不感慨并支持皇帝著这几个月的回忆录——《南下威风杀气飘,个人所得全上交》!

    这是何等的现实!可又是何等的……有效!

    李邦华再怎么不懂算学,他也知道,现如今这国库里的钱粮,怕是把太祖、成祖那会儿的家底都算上,都未必有现在这么多!

    更可怕的是,随着海贸的开通,新税法的推行,这钱粮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库!

    所以……本就忠心耿耿,只是一时思想转不过弯,脑子还有些堵塞的李邦华,在亲眼见证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他的思想也彻底转变了。

    什么东林清议,什么祖宗成法,在让国家富强、百姓有饭吃、军士有饷拿的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他,李邦华,心悦诚服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帝党!

    此刻面对皇帝的钦点,他压下心中的激动,对着御座,行三跪九叩大礼。

    “臣……李邦华,领旨谢恩!”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无比坚定,“臣必不负陛下所托,为陛下,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旁,温体仁面色沉静如水。

    他眼观鼻,鼻观心,看似对这石破天惊的任命无动于衷,实则心中明镜一般,将御座上那位年轻君王的帝王心术看得洞若观火。

    在他看来,这道任命,哪里是简单的拔擢,这分明是一招连环相扣、算无遗策的绝妙棋!

    李邦华此人虽与东林过从甚密,但其“清正刚直”之名,却非虚誉,在士林中确有偌大声望。

    如今朝中清流一脉虽被陛下清洗泰半,然根基仍在,物议未消。

    陛下不选自己身边亲信,反用李邦华这面盾牌,便是要借其清名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用他,非为服众,实为镇众!

    而后,这更是“以夷制夷,釜底抽薪”的阳谋!

    皇帝前番以雷霆手段,清洗江南士绅及朝中党羽,已让天下读书人胆寒,暗中必有“酷吏”、“暴君”之诽。

    此刻却启用一个有浓厚东林背景的李邦华来主持最关键的吏治改革,这是何等样一个惊天信号?

    这等于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朕,不是要与所有读书人为敌,朕要清除的,只是那些盘踞在官僚肌体上,只知空谈、贪腐无能的“腐肉”;而其中真正有才干、愿做事的“实干家”,朕不仅要用,还要重用!

    由李邦华这个半个“自己人”来挥起屠刀,那些残存的清流言官们谁能置喙?谁又敢置喙?

    此刀一出,便将改革与党争彻底剥离开来,让他们有力无处使,只能眼睁睁看着旧有的秩序被一刀刀割裂!

    最后,此又是一招“庖丁解牛”的神来之笔!

    皇帝为何不选他人,偏选李邦华?

    只因他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执掌天下风宪!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架老大帝国的官僚骨架,何处是关节,何-处是沉疴。

    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网,那些沿袭百年的潜规则,在他眼中皆是透明,刀锋所向,必是病灶要害,精准狠戾,无可遁形!

    温体仁心中暗赞一声“高明”,却也不由得感到一丝从脊背升起的寒意。

    这位年轻的皇帝,其手段之老辣,心思之深沉,早已超脱了年龄的桎梏,让人敬畏,更让人…恐惧!

    不过,地上的李邦华却是心中一片雪亮,同时也感到了一股沉甸甸的使命感。

    只是,所有人都还是低估了皇帝将要推行的这场改革的彻底性!

    就在李邦华谢恩归列之后,皇帝并没有接着任命其他人,而是给了身边的秉笔太监王承恩一个眼色。

    王承恩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手中展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用他那既尖利又能传遍整个大殿的声音,朗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然朝堂之上,空谈道义者众,躬身实干者寡。以致国事艰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