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330章 :为了大明的伟大复兴,请自觉加班!

第330章 :为了大明的伟大复兴,请自觉加班!

    第330章 :为了大明的伟大复兴,请自觉加班! (第1/3页)

    !

    大殿内外的空气,仿佛凝成了琉璃,沉重而透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无数道目光或明或暗,或急切或隐晦,都汇聚于那御座之上,等待着天子金口玉言,定下未来朝堂的乾坤。

    所有人都以为,那悬空已久的吏、兵、工、刑四部尚书之位,当会从那些在过往风波中未被清洗、尚算干净的部院大臣中遴选而出。

    譬如素有干才之名的某位侍郎,又或是在士林中声望尚佳的某位都御史。

    这既合乎常理,也顺应官场论资排辈的旧例。

    然而御座上的年轻天子,似乎从登基那一日起,便以打破常理为乐。

    只听他那清冷而不容置疑的声音缓缓响起,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畔:

    “协理军政、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第一个名字,便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死水,激起了无数人心中惊愕的涟漪。

    李邦华!

    怎么会是他?

    一时间,殿内殿外无数官员的面皮底下,都露出了匪夷所思的神情。

    在京师官场谁人不知,如今的兵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总领天下戎机”的权要衙门了。

    它更像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巨大架子,一个负责走流程、存档案的后勤仓房。

    真正的兵权早已被天子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中。

    辽东的孙承宗,手握关宁铁骑,坐镇山海关,其军报奏疏可直达御前,钱粮军械由皇帝特批的内帑和户部专款拨付,兵部根本无权置喙。

    宣大总督满桂统领着新练的宣大边军,扼守北疆长城防线,他只认皇帝的圣旨和兵符,兵部下达的文书在他那里,怕是还不如皇帝身边小太监传的一句口谕管用。

    南边,那位白杆兵统帅秦良玉更是只听君王一人之令,皇帝让她打哪她便打哪,兵部于她而言仿若无物。

    这还只是边镇大帅。

    更让那些恪守成规的老臣们心惊肉跳的,是皇帝对地方大员“私自”募兵的纵容,不,应该说是鼓励!

    广东的巡抚卢象升奉旨以剿匪为名编练“天雄军”,据说兵额已扩至三万之众,火器犀利,战力惊人。

    三万精兵,这是何等样的一个数字!

    放在过去,这就是地方大员拥兵自重,形同谋反!

    还有浙江的洪承畴,应天的孙传庭,这些被天子简在帝心、破格提拔的封疆大吏,现如今哪一个手中没有一支直属于自己的精锐标营?

    这些兵吃的皇粮,拿的饷银,天高皇帝远,看起来俨然成了这些人的私兵。

    这在祖制中,是何等大逆不道之事!

    可偏偏,这又是皇帝亲自下令让他们去做的!

    但还是那句话……这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一个“不”字。

    皇帝都不怕这天下乱了,你一个做臣子的,怕什么?

    你若是敢跳出来指摘,说不得第二天,一顶“离间君臣,动摇国本”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

    所以在众人眼中,李邦华这个兵部右侍郎,名为“协理军政”,实则就是个有名无实的摆设。

    他既调不动孙承宗的一兵一卒,也管不着卢象升的一粮一饷。

    这样一个在权力核心之外徘徊,不受皇帝待见的人物,怎么可能一步登天,成为一部尚书?

    就在众人惊疑不定之际,作为焦点的李邦华却显得沉着无比。

    他自人群中缓步而出,来到丹陛之下,那张素来以刚正严肃著称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意外或狂喜,只有历经风浪后的沉静。

    “臣,李邦华,在。”

    他随着皇帝南巡数月,是为数不多亲眼见证了江南风雷的京官之一。

    对于御座上那位年轻君王的心思,他不敢说完全洞悉,却也比这殿上绝大多数人,能多猜到那么一二分。

    他知道,皇帝用人从来不看你现在的位置,只看你将来能为他做什么。

    果然,只听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却是石破天惊:

    “朕闻,‘礼者,天地之序也’。又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吏治之弊,在于考成不明,赏罚无据,以致庸者在位,能者在野。

    李邦华,你素有清名,性情刚直,朕命你自今日起,转任吏部尚书,总领官箴,鼎革考成,为朕选贤任能,澄清玉宇!”

    吏部尚书!

    执掌天下官帽子的“天官”——吏部尚书!

    大殿之中,许多人的脑子里仿佛炸开了一个响雷!

    不少人脸上满是不可置信,心中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太不合常理了!

    无他,只因这李邦华的出身,他与所谓的“东林”距离实在不远!

    他虽不是激进的东林党人,但其品性声望人脉都与东林一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皇帝清算了那么多东林名士,如今却要用一个有东林背景的人来执掌吏部?

    这是何用意?

    众人不解,众人惊疑。

    但也只有李邦华自己的心中才最是清楚。

    当“吏部尚书”四个字传入耳中时,他那古井无波的心湖亦是泛起了万丈波澜。

    这一年多来,他是何等的煎熬!

    想当初,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坚信祖宗成法不可易,坚信文官集团的清议可以匡正国事。

    可随着皇帝南下的那几个月,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让他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信念被一块块地击碎,然后又被皇帝以蛮横而高效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一遍!

    他没法去欺骗自己!

    他无法否认皇帝这一年多来那堪称神迹的功绩!

    作为一个兵部侍郎,他比任何人都更震撼于皇帝的全局布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