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非以文藻论高下,惟以功实定褒贬 (第3/3页)
他们争论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国用不足”之题,皇帝南下一趟,几个月功夫,便撬动了如此巨大的财富。
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朱由检面无表情,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听不出喜怒。
接着,便是温体仁出列。
相比于毕自严的实,温体仁则更擅长于虚,他所要补的,是政治上的手续。
“启奏陛下,”温体仁躬身道,“陛下圣明,南巡期间,与朝鲜国主定下‘攻守同盟’,此乃我大明‘存亡继绝’之仁义,亦是‘御虏于外’之高瞻。礼部已依陛下旨意,备下国书,昭告天下。
朝鲜国主感恩戴德,遣使来朝,如今正在会同馆,等候陛下召见。此举,使建奴震怖,不敢妄动,实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他的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点明了此事的结果——“建奴震怖,不敢妄动”,又给此事戴上了一顶仁义、高瞻的高帽子,将皇帝的行为完美地嵌入了儒家的话语体系之中。
这便是温体仁的本事。
他总能将皇帝那些看似不合道理的铁腕手段,包装成最符合圣贤之道的英明决策。
皇帝依旧只是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阶下百官。
整个大殿,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吗?
他们不敢。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上一个敢在朝堂上跟皇帝讲道理的,叫钱龙锡。
再上一个,便是那现如今大名鼎鼎的水太凉钱谦益。
至于曾经的周延儒,更是九族尽灭。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像一把把尖刀,悬在每一个臣子的头顶上。
他们终于明白,与这位年轻的天子争辩是没有好下场的。
沉默,是此刻唯一正确的选择。
看着阶下这群噤若寒蝉的臣子,朱由检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讥诮。
他知道这沉默并非代表认同,而是畏惧。
但他不在乎!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贯彻他意志的,高效运转的帝国官僚体系,而不是一个整日争吵不休的辩论会!
该走的过场,已经走完。
接下来,才是今日的重头戏。
殿内所有人的心思,都不约而同地飘向了同一个地方。
毕自严兼着户部,温体仁是内阁大学士,礼部、户部的尚书位子,算是有了着落。
可是……可是皇帝南巡之前,一口气撸掉了工部、吏部、兵部、刑部,四位尚书大臣啊!
这四个衙门哪个不是权柄赫赫,位高权重?
工部,掌天下工程营造,如今陛下大兴土木,修京营,造新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刑部,掌天下刑名,是国家的刀把子,生杀予夺,皆在于此。
兵部,总领全国军政,在如今这个外有建奴虎视眈眈,内有流寇四处作乱的当口,其分量更是重中之重。
而吏部!
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掌天下官员的升迁贬谪,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顶点!
这四大部院的尚书之位,空悬了数月,底下的侍郎、郎中们,一个个代理着部务,也一个个眼巴巴地盼着。
如今皇帝回京,理顺了南巡诸事,下一步,必然是要将这四位一部之尊给补齐了吧!
这,才是今日召集如此众多官员上朝的真正目的!
才是决定未来朝堂格局,决定无数人官运亨通或是原地踏步的关键所在!
一想到此,大殿之内,那刚刚因为毕自严和温体仁的奏报而略显沉寂的气氛,瞬间便又重新变得浓重粘稠了起来!
无数道目光开始在暗中交汇碰撞。
有的人在暗自盘算,自己的资历、功绩,够不够得上一个侍郎的位子。
有的人在悄悄观察,看谁的面色最为平静,似乎胸有成竹。
更有的人则是在心中疯狂地祈祷,希望天子的目光能够垂青于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的派系。
混杂着渴望嫉妒焦虑与恐惧的复杂气息,无声无息,却又汹涌澎湃,充斥着皇极殿的每一个角落。
殿外的宋应星,虽然看不见殿内的情景,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这股气氛的变化。
那是风暴来临前的死寂,是猎手拉开弓弦后,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极致绷紧!
他身边的官员们,呼吸似乎都变得粗重了些。
宋应星微微叹了口气。
他知道,一场新的权力洗牌即将开始。
而徐光启与他所代表的“格物致知”之道,在这场传统的权力游戏中究竟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是随波逐流,还是……能成为那改变潮水方向的礁石?
宋应星不知道。
他只能像殿内殿外的所有人一样,静静地,等待着。
等待着那高踞于龙椅之上的天子,说出那一个个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