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2/3页)
般大小;小的也有鸡蛋那么大。一窝,竟有七八个之多。
“出了!”那农夫惊喜地叫了起来。
他这一嗓子,就像是点燃了引线。
霎时间,田埂之上惊呼之声此起彼伏。
“俺的娘嘞!这一窝怕不是有十来个!”
“快看俺这边的!个头真大,一个怕不是有半斤重!”
“天爷啊!这地底下咋能长出这许多粮食来?”
农人们一边挖掘,一边惊叹。
他们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将那些沾着新鲜泥土气息的马铃薯一个一个地捧在手里,仿佛捧着的不是什么粮食,而是金元宝一般。
朱由检也走下了田埂,亲自来到一处刚刚挖开的土坑前。
他蹲下身,从泥土中捡起一个最大的马铃薯,放在手心掂了掂,只觉得沉甸甸的,满是分量。
他用手指擦去上面的泥土,露出那黄色的外皮。
一股淡淡混合着泥土芬芳的植物清香扑鼻而来。
这就是马铃薯!
这就是那个能够养活数以亿计华夏子民的神奇作物!
朱由检的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而他的身后,毕自严、宋应星,以及一众随行的户部官员和农学院的师生们看着眼前这丰收的景象,已是目瞪口呆。
尤其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这位掌管着大明钱袋子的老臣,此刻他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竟是老泪纵横。
他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也学着皇帝的样子蹲下身,从土里捡起一个马铃薯。
他用那双因为常年批阅公文而略显干瘦的手反复摩挲着那圆润的表皮,感受着那沉甸甸的重量。
“亩产……亩产……”他的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
宋应星此刻也走了过来,他的眼中同样闪烁着泪光,但更多的是学者梦想成真的狂喜。
他对着毕自严声音洪亮地回道:“毕大人!学生们方才已经粗略估算过了!依着眼前的光景,这一亩地,产出这仙豆断然不会下于两千斤!若是侍弄得好,风调雨顺,四千斤亦非难事!”
“四……四千斤?”毕自严猛地抬起头,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震惊与狂喜,“长庚先生,此言当真?!”
要知道,如今北方的上田,风调雨顺之年,一亩小麦的收成,能有三四百斤,便已是天大的丰年了!
这马铃薯的产量,竟是小麦的十倍之多!
这哪里是粮食?
这分明是老天爷,是陛下,赐给我大明百姓的救命仙丹啊!
“扑通”一声,这位户部尚书竟是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朝着朱由检的方向,双膝跪地,放声大哭起来:“陛下!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呐!有此神物,我大明亿万百姓,有救了!有救了啊!”
他这一跪一哭,仿佛一个讯号。
身后的那些户部官员,农学院的师生,乃至田间地头的农夫们仿佛都受到了感染。
他们看着那堆积如小山的马铃薯,想着自家那嗷嗷待哺的孩童,想着往昔那些青黄不接的苦日子,一时间百感交集。
“扑通、扑通……”
田埂之上,田垄之间,跪倒了一大片。
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素也最真诚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激。
“谢陛下天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回荡在田野之上,久久不息。
朱由检站在那里,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深深地触动了。
他看着眼前这些跪倒在地,泪流满面的臣子与百姓,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丰收”二字,究竟怀有多么深沉,多么炙热的感情!
那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对于土地的眷恋,对于粮食的渴望。
华夏,以农为本——
在这一刻,是如此的真切,如此的沉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