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 > 江城穿越之药香里的时光

江城穿越之药香里的时光

    江城穿越之药香里的时光 (第2/3页)

然熬出来有硬块,李爷爷牙口不好,咽着费劲’”;然后坐在炉火旁,慢慢搅阿胶,“火要小,边搅边熬,别糊底”;熬了半小时,阿胶融成了琥珀色的液体,他加进浸好的枸杞,“枸杞要去酒气,不然膏方有酒味,李爷爷不爱喝”;最后加饴糖,继续搅,“熬到膏体挂旗,用筷子蘸一点,滴在凉水里能凝成块,就好了”。李爷爷蹲在旁边看,手里拿着去年的膏方罐,“景年啊,还是你熬的膏方好,去年喝了一冬天,没咳嗽,你爸当年也是这么熬的,火小,搅得勤”,许景年也笑,眼里泛着光,像映着当年父亲熬膏方的身影:“您的身子金贵,这膏方得熬得润润的,冬天喝着舒服”。

    给小孙碾积食药时,许景年会先把炒麦芽和鸡内金放进铜药碾,“炒麦芽要炒出焦香,鸡内金要炒脆,这样碾出来的药粉才香,孩子爱喝”;然后握住药碾木柄,慢慢推碾轮,“碾 20 圈,药粉才细,过 80 目筛刚好”;碾完后,他把药粉倒进筛子,轻轻晃,“去粗末,留细粉,孩子喝着不卡喉咙”。小孙妈妈凑过来看,眼泪掉在棉布上:“就是这香!当年我女儿积食,你爸就给这药粉,孩子闻着香就喝了,三天就好,现在小孙也爱喝”,许景年递给他个牛皮纸袋,“您拿好,每天给孩子冲一勺,别冲太浓,甜了孩子会腻”。

    上午 10 点炮制高峰过了,许景年会来杂货店买块芝麻糕 —— 老吴师傅按 1970 年代配方做的,芝麻香浓,甜而不腻,“当年爸炮完药,总来买两块,一块给我,一块他自己吃,说‘这糕像蜜炙黄芪,甜润养人,吃了不燥’”。他付账时总会多给 5 毛钱,“老吴,你辛苦,凌晨就起来蒸,多给点买包烟”,老吴不要,他就说 “下次多放勺芝麻,当年的糕芝麻多,香”。路过中药铺时,他总会回头看一眼,确认老木柜关严了:“药材怕潮,关严了能护着它们,这是爸教我的”。有次下雨,他忘了关柜门,赶紧跑回店里,用软布擦药材,擦了半小时,“怕药材受潮失味,这些药是街坊的健康,不能坏”。

    李爷爷总把旧膏方罐包在棉布里拿来:“景年,我这罐洗干净了,今年还装你的膏方,你爸当年给我的膏方,也是装在这罐里的”;老郑帮他整理药材样本册:“景年啊,你这册子乱了,我帮你把 1980 年的根茎类药材放一起,当年我妈产后调理,就是你爸给的蜜炙黄芪,喝了就好”;就连刚搬来的 00 后租客小孙,也会周末来帮他筛药材,“许爷爷,我帮您筛枸杞,我妈妈说她小时候感冒,您爸给她抓过药,药香特别浓”。小孙筛枸杞时,许景年就在旁边教她认药材,“这是黄芪,蜜炙的甜;这是当归,酒炒的香;这是枸杞,酒浸的润”,小孙记完后,他还会让小孙闻一闻蜜炙黄芪,“这香能补气血,你妈当年就爱闻”。

    有次社区搞 “医药记忆展”,在广场搭了临时展架,许景年带着父亲的铜药碾和老账本参展。当 1985 年母亲的蜜炙黄芪和 1998 年儿子的酒炒当归摆出来时,台下街坊都安静了,连孩子都不闹了,接着响起掌声,王阿姨擦着眼泪说 “这蜜炙黄芪跟我当年坐月子吃的一样,甜润,现在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炮制手艺了”。许景年红了眼,却笑着说 “没想到爸当年的药,现在还能让大家想起老日子的安心,以后我会帮更多人留住药香里的时光”。

    二、药碾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蜜香 —— 是刚刷在黄芪上的蜂蜜味,指缝里还沾着点阿胶碎屑,是昨天烊化阿胶时蹭的。我猛地睁开眼,“景年中药铺” 的暖光落在工作台上,淡米色棉布上,李爷爷的膏方药材正躺在那里:阿胶敲碎在陶瓷罐里,枸杞装在竹筛上;左手握着父亲传的铜药碾木柄,枣木的温润贴着掌心;右手捏着块软毛刷,刷毛上还沾着枸杞的碎屑;脖子上挂着块药匙吊坠,是孙女用父亲的旧铜药匙改的,刻着 “药香” 二字,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淡疤,是 1999 年碾药时被药碾轮蹭的,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 —— 我变成了许景年。

    “沙沙”,门口的艾草被风吹得响,像父亲当年筛药材的声音。我低头看着工作台上的炮制清单,第一条是 “7 点熬李爷爷的膏方”,第二条是 “9 点碾小孙的积食药”,“得赶紧熬,李爷爷等着喝膏方过冬,小孙还等着药粉吃饭”。

    手机在帆布药匣里震动,是张奶奶发来的微信,语音里带着点急切,还夹杂着孩子的哭闹声:“景年啊,我孙孙积食了,今天能把药粉碾好吗?孩子哭着不吃饭,要是太急,我就先带他来你铺里,你帮着看看”。我摸了摸口袋,里面只剩 75 元钱 —— 是昨天帮王阿姨炮制药材赚的 35 元,加上之前攒的 40 元,总共 75 元。够买块芝麻糕(6 元),再给陶瓷药罐买块新棉垫(8 元,旧的棉垫磨破了,熬膏方时罐底会烫),剩下的 61 元得留着买新的蜂蜜,王阿姨的蜜炙黄芪还等着刷蜜。

    “爸,今天我要给李爷爷熬膏方,给小孙碾积食药,您放心,我按您的规矩来,蜜炙九遍,碾药二十圈,不偷工”,我对着父亲的铜药匙小声说,然后把李爷爷的阿胶罐放在炉火旁,“先烊化阿胶,火要小,边搅边熬,别糊底”。

    我往炉火里加了点煤,火苗变得柔和,“爸说‘烊化阿胶要文火,火大了会糊,药效就没了’”;然后拿起竹筷,伸进陶瓷罐里搅阿胶,“每搅十圈,停一下,让阿胶融得匀”。刚搅了一会儿,李爷爷就来了,手里提着袋刚炒的花生,“景年,麻烦你了,这花生你边熬边吃,解闷”。我笑着说 “爷爷您坐,阿胶快烊化好了,您等着看,熬出来跟去年的一样润”。

    李爷爷凑过来看,指着罐里的阿胶说 “就是这色!琥珀色,你爸当年烊化的阿胶也是这色,熬出来的膏方甜润,不糊嘴”。我心里暖烘烘的,继续搅,“您放心,我多搅会儿,让阿胶融得更透”。

    烊化好阿胶,我加进浸好的枸杞,“枸杞浸了两小时,酒气去了,您喝着不辣”;然后加饴糖,“您牙口不好,多加点饴糖,甜一点”。熬了半小时,膏体开始挂旗,我用竹筷蘸了点,滴在凉水里,凝成了块,“好了,爷爷,膏方熬好了,晾一会儿就能装罐了”。李爷爷接过罐,摸了摸罐壁,眼泪掉了下来,“谢谢景年,这膏方熬得比去年还好,你爸要是在,肯定高兴”。我帮他把膏方盖好,“您拿好,每天早上冲一勺,用温水,别用开水,会破坏药效”。

    送李爷爷出门时,张奶奶抱着小孙来了,小孙哭着闹着不吃饭,“景年,你快帮着看看,孩子积食好几天了,就等着你的药粉”。我赶紧把炒麦芽和鸡内金放进铜药碾,“张奶奶您坐,我这就碾,很快”。

    我握住药碾木柄,慢慢推碾轮,“一圈、两圈…… 二十圈,爸说‘碾二十圈,药粉才细’”;碾完后,我把药粉倒进 80 目筛,轻轻晃,“去粗末,留细粉”。刚筛完,我翻了翻父亲的《中药炮制手册》,想确认药量对不对,突然发现第 35 页有张便签 —— 是父亲 1998 年写的 “小儿积食:炒麦芽 10g + 鸡内金 5g,碾二十圈,过 80 目筛,加一勺白糖,孩子爱喝,三天就好”,字迹是父亲的!我拿着便签,眼泪掉了下来,“爸,您连这个都记着,我肯定能治好小孙的积食”。

    我把药粉装进牛皮纸袋,加了一勺白糖,“张奶奶,您每天给小孙冲一勺,甜的,孩子爱喝”。小孙闻了闻药粉,不哭了,伸手要喝,张奶奶笑着说 “就是这香!当年我女儿积食,你爸就给这药粉,现在小孙也爱喝,谢谢你啊景年”。

    中午 12 点,我提着帆布药匣去杂货店买芝麻糕。路过老药铺的招牌时,我停了一会儿,摸了摸 “抓药 炮制 膏方” 的字迹,“爸,今天我给李爷爷和小孙都做好了,您听见了吗?” 风吹过招牌,艾草 “沙沙” 响,像父亲在点头。

    老吴师傅笑着喊 “景年,芝麻糕给你留着呢,刚出锅的,热乎”,我买了块,付了 6 元,咬了一口,芝麻的香混着糖的甜,像当年和父亲一起吃的 —— 他总说 “景年,这糕甜得润,像好的蜜炙黄芪,吃了不燥,耐品”,现在想起来,还能看见他帮我擦嘴角糕屑的样子。

    到了杂货铺,老板拿出块新的棉垫,“许哥,这是你要的棉垫,8 元”,我付了钱,心里有点暖 —— 有了新棉垫,下次熬膏方就不用担心罐底烫了。回到 “景年中药铺”,我把新棉垫垫在陶瓷罐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