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萧衍刚开始非庸主!他平齐、立梁,曾有圣君之姿——! (第2/3页)
“再者,着你以萧衍之事作文告,悬示于各郡衙署与市集,让人皆知:为官以民为本,勿溺虚妄。”
“地方官须勤巡乡野,察民疾苦,莫待于官舍饮宴清谈。”
“朕要让蜀汉上下皆知——虽势弱,亦不可学梁室之亡,由君昏臣懒而丧国!”
诸葛亮俯首:
“臣奉旨!”
“臣即命尚书台草文,明日传遍蜀地,使百官百姓皆识萧衍之过,皆懂勤政之义。”
“陛下放心,臣誓辅社稷,守蜀汉基业,不令梁祸重演!”
刘备缓缓点头,伸手握住诸葛亮的掌,气息微弱却含信任:
“孔明,朕寿将尽,蜀汉之命,尽托于汝。”
“务要铭萧衍之戒,教太子明白——帝王之责,在于治国安民,非逸乐避政。”
“朕但求死后无愧列祖,无愧忠骨,无愧黎民。”
诸葛亮眼含热泪,郑重顿首:
“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必辅太子复汉业,归旧都,不负陛下托命,不负苍生所望!”
此刻,鎏金光渐渐退去,偏殿重归静寂,唯药香袅袅,随风散入长空。
……
贞观位面。
两仪殿中,晨光透过雕刻精致的窗棂。
随后洒落在案上堆叠的奏折与赋税账册上,纸页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李世民一向以民为本,唯有百姓安康,江山方可长稳。
然而,殿外的天色忽然生变。
原本温柔的晨光,被一道鎏金的光芒穿透——
那光如织锦般在殿墙上铺展,转瞬间显现出一幅破败萧索的画面——
昔日辉煌的台城宫阙,如今梁柱覆满蛛丝,地面尘叶杂陈——
一位身披褪色僧袍的老人蜷伏在角落,颧骨高耸、双唇干裂,渗出丝丝血痕。
他紧握着一个空陶碗,呼吸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一道低沉的旁白随之响起,饱含悲悯:
“南朝梁武帝萧衍,早年励精图治,平定南齐、重修法度——”
“然晚年沉溺佛法,四度舍身同泰寺,耗尽国库,废弛朝政。”
“侯景之乱后被囚台城,竟以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