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358章 魔鬼的低语!

第358章 魔鬼的低语!

    第358章 魔鬼的低语! (第1/3页)

    时间踏入一八八一年六月,比巴黎的天气更热的,是《雷雨》持续不退的狂潮。

    这部戏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已经超过十五场,每一场都要把过道票卖满。

    票房如同防洪堤溃坝的塞纳河,狂热的观众就是一波又一波的洪水,冲击了整整一个月,仍然未见颓势。

    黎塞留街售票窗口前的长龙成了固定风景,票贩子穿梭其间,将原本就不菲的票价炒到了令人咋舌的高度。

    真正让巴黎人意识到《雷雨》已超越一部成功戏剧范畴的,是一种被称为“雷雨病”的奇特现象。

    一些囊中羞涩却又沉迷剧情的年轻学生、小职员或文艺青年,反复购票观看。

    据说纪录保持者是个来自拉丁区的医科学生,足足看了十一场。

    他们只买最廉价的、需要全程站立的“过道票”。

    但更古怪的是他们的观剧方式。

    剧场里,他们屏息凝神,如同朝圣,直到剧中某个关键节点——

    或是“玛德莱娜”悲愤交加地喊出那句“是命运!是不公平的命运指使我来的!”;

    或是“玛德莲夫人”用那种预示着毁灭的腔调说出“好,你去吧!小心,现在风暴就要起来了!”

    ——那一刻,他们会爆发出短促而热烈的喝彩,仿佛等待已久的仪式完成。

    随后这些观众便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去,毫不犹豫地挤过人群,消失在剧院外的夜色中。

    他们将后半场的电闪雷鸣、死亡与疯狂留在身后。

    这种只等一瞬间感情爆发的偏执行为,成了巴黎沙龙里最新鲜的谈资。

    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有人说这只是穷鬼附庸风雅的怪癖。

    但无论如何,“雷雨病”这个略带调侃的称呼,不胫而走,成了《雷雨》现象级影响力的又一明证。

    而法兰西剧院的喧嚣早已超越了国界。

    伦敦的绅士、柏林的学者、维也纳的艺术家、圣彼得堡的贵族、巴塞罗那的革新派、罗马的文艺爱好者……

    他们操着各种口音,如潮水般涌入巴黎。

    他们的行程单上,比参观卢浮宫还要靠前的,就是去法兰西喜剧院看一场《雷雨》。

    旅馆老板和马车夫们眉开眼笑,他们或许看不懂那出戏,但他们认得清法郎和生丁。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需求,法兰西喜剧院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