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百校数学大会,千万奖金【万更求订阅】 (第1/3页)
“老美这事搞的真够恶心,不让咱们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项目就算了,现在还搞出一个什么提案,要把所有所有国际航天合作的路全断了。”
“明摆着不想让我们的航天工业发展起来,这两天网上都抄翻天了,看着就让人憋气。”
镜春园。
燕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走廊办公室门外,许逸阳听到身旁同事,正低声议论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航天提案事件。他脚步微顿,很自然地侧身加入谈话。
“从我们确定航天发展三步走规划,海外就一口咬定这是新一轮太空竞赛。”声音虽不高,却字字清晰:“眼下正要实验自主交会对接,无论欧空局还是NASA方面都发出公告,今后不会再与我们有任何形式的航天合作。”
“明显是生怕咱们的航天工业力量崛起。”
“我看去年元旦前,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的问世,给他们多少带来些忌惮。”
“总之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才行。”
随着话音落下,另外两位年龄,差不多大的同事,则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这话在理。”
“歼20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气动布局简直绝了。特别是与之配套的核心飞控系统,真不知道是咱们哪位专家主导开发出来的,适配度竟然这么高兴现在就盼着它能早点正式服役,在国际上好好展示一下我们的实力。”
正当他们几个人讨论正激动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句熟悉的声音。
“你们三个来这么早,聊什么呢?”
他们同时一怔,身体不自觉绷直,忙转过身来,很是恭敬的问候。
“徐教授早上好。”
徐铭和燕大信院方面,在空间技术研究院那边的算法工作告一段落,便又把重心放回到代数几何上。
刚好提升了多线程并行思维,正是加快论证数学理论设想的时候。
今天早上同陈璐一起来到学校。
便准备先去镜春园,和许逸阳他们讨论交流。
不管怎么说,这三个人是自己挑选,作为研究中心霍奇猜想课题的小组成员。
肯定要上心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相当于指导学生,也算尽了一部分作为数学教授的义务。
毕竟国内数学想真正崛起,单靠某位数学家可不行。
需不断涌出新的血液。
结果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门口,就听见这三个人聊的正火热。
心知肚明之下,徐铭表面不动声色,从兜里掏出钥匙边开门边随口询问了句。
“我听着,你们刚才是在,讨论航天上的事?”
“没错徐教授,我们和阳哥在讨论那个提案,不知道会不会对咱们的航天发展带来影响。”三人中个头最矮的刘驰率先开口回应了句。
他同许逸阳一样,目前都属于助理研究员,主攻算术几何和p进霍奇理论。
至于剩下的李若川,则和徐铭一样更擅长数论。
在代数几何上,相比其他两人要弱些。
当初徐铭选人的时候,认真看过他们每个人的论文。
觉得李若川在数论领域颇有天赋,以后可能会取得更优秀的成就。
虽说数论分支中的孪生素数,和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他彻底证明解决,但多尺度解析筛法工具,仍能用于其它数论问题的扩展研究。
何况在解析数论领域,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
尤其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数学难题黎曼猜想,便属于解析数论领域。
说想到这里,徐铭不禁有些出神。
当初要不是在德利涅影响下,研究对方导师格罗滕迪克构建的平展上同调,又加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法尔格的轻蔑,认为他的学术成就都在数论领域,也不会选择代数几何领域中的霍奇猜想作为新课题。
或许更大概率,去研究解析数论中的黎曼猜想。
不过现在只能等以后再讲了。
而对于他们讨论的,关于NASA发布的公告,他自然也在新闻上看到。
但心中并未有什么波澜。
甚至不单是他,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梁教授等人,也同样如此。
海外既然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中,对他们的排斥态度就放在了明面上。
后续出台什么样的提案都不奇怪。
反正国内都已经决定,要发展自己的航天力量,将来独立建造空间站,甚至实现国人千年的登月梦。
纵使得不到海外任何航天方面的帮助,也无非是步子稳着往前走罢了。
既然海外把发展自己国家的航天力量,称作是新一轮的太空竞赛,那还就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改写全球格局。
就在徐铭念头停留在这里,许逸阳紧跟在后面,想到什么脱口抛出一个疑问。
“徐教授。”
“你说下半年,我们的天宫一号,自主交会对接实验验证能成功吗?”
“我也挺担心的,尤其空间站的建设,难度也很大。”李若川闻言也忍不住接过话茬。
虽站在自身力场,迫切想看到国家的航天力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
用实际成果去反击海外。
但作为一位理论数学研究学者,却需从科学讨论。
对任何事都保持严谨的态度。
如此难免会心生忧虑,害怕因为这次的提案,会导致自身航天工业的发展陷入瓶颈。
让国人觉得浪漫的天宫空间站设想,变得遥遥无期。
许逸阳他们,只知道前段时间,徐铭在和信院那边合作进行算法相关的项目,毕竟徐铭这个教授,无论放在信院还是物院都同样通用。
自然不是太清楚,空间技术研究院方面,对自主交会对接有多大把握。
徐铭走到自己的办公桌,把东西放在桌面,听完两人的话语气肯定的回应。
“这事你们不用瞎操心,既然确定了对接时间,那肯定是有成功把握的,并且相信不用太久,我们的航天员就能到自家天宫中进行科研实验。”
“都先坐吧。”说完他指了指旁边椅子。
正所谓冷暖自知,对于自己主导编写的GNC算法,究竟有多强他很清楚。
要知道阿美瑞肯和俄国,虽早就掌握,航天器之间的在轨对接技术,相对来说技术较传统,主要依赖宇航员手动操作完成最后关键步骤。
且交会时间往往需要两三天。
但GNC算法,则能做到真正的全自动交会对接。
从远距离引导,到最后的靠拢对接,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预。
完全由飞船自主完成。
极大程度避免了宇航员的失误。
特别是从发射到对接,只需要几个小时。
这些在先前的仿真测试中,均得到了实际验证,可以讲国内的自主交会对接,其技术已处于领先,远远不是海外能够相提并论的。
只能说此次NASA和欧空局公布的提案,在GNC算法面前多少显得有点小丑。
另外借助此算法,极大缩短了从发射,到对接入轨的时间。
能加快空间站的建设。
在后期运送物资,或者科学实验样品时,快速交会可以起到太空快递的强大作用。
所以天宫空间站不但能够实现,且建造时间绝对会给全世界一个惊喜。
就是不知道到那个时候,海外方面会作何感想。
许逸阳他们仨,虽仅是把徐铭看做数学专家,却对其讲的话有种莫名的信任感。
悉数听进耳中后,便不再纠结。
立刻把贴墙放置的椅子,报到办公桌旁边,方便等下向徐铭请教数学问题。
很快。
待徐铭忙活完手上小事,拿出手稿坐下,扭头看向许逸阳他们,顿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不知道该说啥好。
尽管几人已经不是首次讨论交流数学,但三人依旧显得比较拘谨。
纷纷正襟危坐。
那种姿势一看就是身体在绷着,没有放松下来。
若换成田纲院士在这里,碍于年龄上的差距,拘谨些也就罢了。
关键许逸阳和刘驰以及李若川,基本上都比徐铭要大个几岁,换做在学校里的话甚至还要喊学长师兄。
“你们这样子是抽筋了?”
徐铭似笑非笑,先无奈调侃了句,紧随其后又缓和下来特意补充句。
“我比你们几个还要小几岁,应该不至于怕我吧,都把身体放松下来。”
“好的徐教授。”几人如捣蒜般点头。
只能说出现这种情况,倒也不能全怪他们。
谁让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像徐铭这样的数学天才。
普通人刚大学毕业的年纪,徐铭已经拿了三个数学界国际大奖,连续证明两个困扰学界百年的难题,平时那都是和德利涅陶哲轩这些著名数学家交流。
现在换成他们几个助理教授,心里难免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上不了台面。
到后面还要给课题拖后腿。
徐铭把几人的表现看在眼里,目光分别在他们脸上停留片刻。
最终落到许逸阳身上。
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依旧和平展上同调相关。
即在平展上同调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连接代数几何与拓扑学,能够用于证明霍奇猜想的全新框架。
相比较刘驰和李若川,无疑许逸阳更为擅长。
思维运转到这里,他便不再耽搁时间,当即开口直接转到正题上。
“你先来吧。”
被点名的许逸阳,显然是有所准备,整个人的面色瞬间变得认真起来,边把手中文件递过去边讲述。
“p进霍奇理论中,揭示了在p-adic世界深度算术,与几何的融合,但我认为其框架,仍可被推广和Motivic化。”
旁边的刘驰和李若川,则无比专注竖起耳朵,丝毫不放弃这种学习的好机会。
尤其刘驰,眉宇间更是闪过几分意外。
他作为主要研究p进霍奇理论的人,却没想到借助其框架用于导出平展Motivic上同调复形体系的构建,被许逸阳这么一提醒才觉得确实有搞头。
而徐铭同样浮现几分惊喜。
看来许逸阳这段时间,确实没少研究,如何在平展上同调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导出平展Motivic上同调复形。
说起来在多线程并行思维能力提高后,他在开发GNC算法的空档,偶尔会一边编写程序一边推导数学。
其中便包括p进霍奇理论的框架,只不过尚未进行到最后的验证。
今天碰巧从许逸阳口中提出,顿时勾起了他的兴趣。
“你的思路不错,这确实是一个方向,我们俩来详细演算论证一下。”
立刻微笑着回应这句。
下秒拿出草稿纸和笔放到桌面上,直接现场推导。
许逸阳自然明白,这对自己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