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虎头蛇尾的文会 (第1/3页)
说到此处,赵牧语气已是陡然转冷。
最后一句更是意有所指,目光如炬,直刺周鸿内心。
“莫非在周老眼中,凡是不合旧制,不利守成之新事物,便皆是祸心?”
“若如此,前朝未有科举之时,开创科举者,是否也是包藏祸心?”
“你……你……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周鸿被这一连串反问逼得气血上涌,脸色涨红,指着赵牧,手指颤抖,却一时找不到有力的话来反驳。
赵牧的逻辑清晰,句句扣在实处,更将“居心”问题反抛回来,让他难以招架。
赵牧却不理他,转身面向众多士子,声音清朗:“诸位皆是读书明理之人。”
”赵某始终认为,评判一事之利弊,当观其是否于国有利,于民有益。”
“海运若成,可增国库税收,可降百姓用度,可扬大唐国威于海外,可促百工技艺之革新。此等显而易见之利,为何只因可能存在风险,只因可能触动某些人之私利,便要因噎废食,极力扼杀?
顿了顿,赵牧语气又带着一丝意味深长道:“况且,风险可控,弊病可除。”
”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有魄力兴利除弊,是否有智慧平衡各方。”
“若因惧怕风险而故步自封,我大唐何来今日之盛世?”
“若因顾忌私利而阻挠革新,这煌煌盛世,又能持续几时?”
这一番话,格局宏大,立意高远。
甚至将个人辩驳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发展观的高度。
许多年轻士子听得心潮澎湃,他们未必完全赞同海运。
但却被赵牧这种不惧权威,直面问题,着眼于未来的气度所折服。
园内风向,悄然转变。
先前一面倒的质疑声浪,此刻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不少人开始低声议论,觉得赵牧所言,似乎更有道理,更接地气。
崔刺史脸色难看至极,他没想到周鸿亲自下场,不仅没能压服赵牧,反而被对方借力打力,将辩论引向了更不利于己方的方向。
眼看局势失控,他正欲强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