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釜底抽薪,赵牧妙析德才 (第2/3页)
那我们便提出一套更完善,更公正,更能体现真实德行的考绩之法。”
“并将其作为科举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让这德,不再是某些人口中虚无缥缈的溢美之词,而是有据可查,有迹可循的实实在在的功绩。”
他稍作停顿,让李承乾消化一下,继而清晰地说道。
“此可称之为......实证取德。”
“实证取德?”
李承乾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只觉得一股新的思路在脑海中豁然开朗。
“正是。”
赵牧详细阐释道。
“所谓德行,尤其是为官之德,绝非空谈虚言。”
“是否真有其德,当观其行,验其绩。”
“可令天下士子,候选官员,皆以实绩相证。”
“例如是否曾于灾年捐粮赈济,安抚流民?”
“是否曾协助乡里兴修水利,铺路架桥?”
“是否于教化有所贡献,或开设蒙学,或著书立说?”
“是否于匠造有所革新,能利国利民?”
“凡此种种,皆需有具体事例,人证物证,记录在册,供有司核查。”
李承乾听得目光越来越亮,忍不住击节赞叹。
“妙啊!”
“如此一来,德便有了尺度,不再是他们上下嘴唇一碰就能定的了!”
赵牧继续道。
“单有实证还不够。”
“还需改变评价的主体。”
“不能仅由少数所谓的耆老乡绅闭门评议。”
“可引入乡议与官考相结合。”
“乡议?官考?”
“嗯。”
“乡议,并非指那几个世家代表,而是扩大范围,需涵盖其所在乡,里不同阶层的有声望者,甚至可匿名采集一定数量百姓的评价,综合考量其真实口碑风评。”
“而官考,则是由其曾实习或任职的衙门出具考评,述其平日操守,办事能力,协作精神。”
“三者结合......实证为基础,乡议观其民望,官考察其吏才......如此评出的德行等第,虽不敢说完美无缺,但远比世家操纵的所谓荐举要公平,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