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支教学子初步站稳 (第2/3页)
葛麻可比。
他用力撕扯,布匹极具韧性。
他常年与各方打交道,深知此物价值。
一旁的冯智戴眼中更是异彩连连。
“此布……果真产自岭南?”冯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
“千真万确!”
“国公爷,此棉种适应岭南水土,长势甚至优于关中。”
“纺织成布,保暖透气,其利无穷!”
李晦说的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若能量产,不仅可惠及岭南百姓御寒,更可北上中原西出西域!”
“最关键的是,其利足以充盈府库,强兵富民!”
实物胜于千言万语。
之前所有的许诺和蓝图,在这匹实实在在的棉布面前,都变得具体而充满诱惑。
冯盎沉吟良久,眼中精光闪烁。
他深知,这意味着岭南将拥有一项足以改变格局的产业。
“好!”
冯盎猛地一拍案几,终于下定决心。
“传令各寨!即日起,凡有恶意破坏棉田,骚扰义学者,以叛徒论处!”
“棉业推广乃朝廷旨意,亦是本公之愿,要全力施行!”
“李使者,此后所需人手,地亩,尽可与智戴商议!”
走出冯盎府邸,李晦长舒一口气,抬头望向岭南湛蓝的天空。
他知道,最艰难的阶段,终于过去了。
他立刻修书一封,将岭南棉布已成,冯盎态度彻底转变的捷报,火速发往长安。
......
长安东西二市,自“便钱务”的招牌挂起那日,便注定了不会平静。
起初的半个月,这项新奇的政策确实如一阵及时雨,缓解了市面儿上那令人窒息的“钱荒”。
往来于长安与洛阳,扬州等地的商贾,对此感触最深。
以往贩货而来,售出后所得往往是沉甸甸,哐当作响的数车乃至十数车铜钱,押运回乡不仅耗费巨大,雇请镖师,车马,沿途打点,成本高昂不说,更要提心吊胆,防着劫道的绿林好汉。
如今,只需将卖货所得铜钱存入设于市署旁的“便钱务”,支付微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