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伍万里获坦克装甲营,推演第五次战役情况与作战方案! (第1/3页)
晨曦初透,平壤城残留着昨夜庆功宴的喧嚣余温,清冷空气吸入肺腑,带着一丝硝烟和寒意。
伍万里和刘汉青并肩走出钢七总队设在城西建筑里的指挥部。
身后的院子里,整夜的喧闹归于沉寂,只有零星战士在清扫一片狼藉的庆功场地。
院门外,一辆军用吉普已在等候,开车的是警卫团熟面孔的小王。
两人未作寒暄,拉开车门准备上车,毕竟志司关于第五次战役规划的会议不能迟到。
就在此时,另一辆模样寻常的深绿色美式吉普车猛地减速,一个近乎横拦的姿势,“嘎吱”一声稳稳停在他们的车侧,卷起细小尘土。
副驾驶车门推开,下车的竟是陈首长的秘书,他朝伍万里和刘汉青快速做了个手势,后排车窗随即缓缓摇下。
老总的侧脸露了出来,线条分明,带着一夜未眠的深刻痕迹。
旁边的陈首长则微微探身,脸上带着和煦却不容拒绝的笑意,朝两人摆了摆手道:
“上来吧,顺路捎你们一程,会场见。”
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让伍万里和刘汉青瞬间僵在原地。
跟首长同车去开会?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一丝失措。
两人啪地挺直腰板,右臂“唰”地抬起,动作整齐划一,对着车窗内敬了标准的军礼,声音异常洪亮清晰道:
“首长好!”
“好了,上来,省得再发动一辆车。”
老总的声音低沉的说着,目光扫过两人带着血丝的眼底,显然对昨夜庆功了然于心。
秘书迅速拉开后排车门。
伍万里与刘汉青没有丝毫犹豫,侧身挤进了宽敞的后排。
车门关上,隔绝了外界的晨风。
车内空间比想象中更宽敞些,深色的皮革座椅,一股淡淡的机油和烟草混合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两人坐下后,背脊挺得如同标枪直插椅背,双手平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车窗玻璃。
吉普车平稳启动,沿着被战火洗礼过仍显破败的街道前行,碾过散落的碎石和弹壳,发出沉闷声响。
车厢里,一时间只剩下引擎的低鸣。
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在老总军装的肩头投下一块亮斑。
他微微蹙着眉头,目光沉凝地投向车窗外疾速倒退的残垣断壁,左手无意识地抬起,手指正用力揉按着太阳穴,仿佛要将压力从头脑中挤出。
那股历经百战、横刀立马决胜千里的雄浑气质即便在疲倦中亦未消减分毫。
“……老总最近头疼得很呐,从昨晚接完志司汇总的情报电文,就对着地图熬了个通宵,一根接一根地抽。”
陈首长叹了口气,说道。
老总没回头,鼻腔里沉沉地“嗯”了一声,算是默认了陈首长的说法,按揉太阳穴的动作又加重了两分。
“不能再拖了。
南边最新传来的确切消息,联合国军这段时间可不是在舔伤口休养生息。
他们补充兵员、物资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得多!
如今他们的前锋部队,顶着我们的阻击,已经再次北进推了过来。
就在昨夜拂晓前,其先头部队与我们最前沿的防御阵地发生了小规模交火试探。
战线,实实在在被压到我们鼻子底下了。”
陈首长说道。
刘汉青听得心头骤然一紧,屏住了呼吸。
前线态势,竟然已经危急至此?
“这还不算完,为了壮大声势,也为了给内部那帮‘盟友’一个交代,美国确实下了血本。
杜鲁门连敲带打,法军和荷兰都各自增派了一个齐装满员的整营参战。
当然,大头还是美国佬。
他们急调回本土休整、换装了新兵的重建部队,完整的美第七步兵师已经登陆支援。
更要命的是那个曾在长津湖……被九兵团基本打光的老冤家,美国陆战第一师,也被他们玩命的重建出来了!
现在番号是‘新陆战第一师’,兵员基本补足,装备据说清一色的新家伙。
另外,他们又把原本驻防在其他地方的美第四十五步兵师也塞了过来。
再加上南朝鲜那几个屡败屡战、但数量上一直在膨胀的军团……
综合所有情报部门交叉印证的结果,联合国军此番集结在‘三八线’以南,准备再次北犯的总兵力极强。
保守估计,已稳稳突破三十万人马。”
陈首长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反射着窗外透入的白光,缓缓说道。
“三十万?!”
“上次战役他们的主力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万吧?
这次……这次直接翻倍都不止了?
这美国是要和我们决战朝鲜不成?”
刘汉青倒吸一口冷气,一直紧绷的肩背猛地一颤,脱口而出道。
联合国军兵力膨胀的速度远超预估,如同一堵骤然拔地而起的钢铁高墙,沉沉压在即将燃烧的战线上。
“还有那什么新陆战一师?!
长津湖之战才过去多久?
他们美国人就硬是能把这支号称‘滴漏器’的部队重新凑齐了?”
刘汉青皱紧眉头问道。
“汉青,这其实……并不奇怪。
美国人拼的是国力,是不计成本的战争机器。
钱和装备对他们来说,只要国会老爷们咬牙批准拨款,问题就不大。
更何况美国握着那张开遍全球的庞大军事基地网和数量惊人的仆从军预备队。
只要抽调其他部队的精锐士官和老兵作为核心,再抽美国本土现役部队的骨架和肌肉填进去,用快马加鞭运来的全新装备一武装,就能贴上番号了。
短期内恢复战斗力虽然打折扣,但纸面上‘重建’出来并不算太难。
这法子,我们学不来,也没必要学。
关键在于他们付出的代价。
这种玩法,不是在耗费装备和兵员那么简单。
它真正吞噬的是两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要命的东西。
其一,是他们本土日益高涨的反战民意。
持续的大规模抽血,把本该建设和平生活家园的青壮年送到万里之外填战场绞肉机。
每一次重建这样的主力师,国内反战浪潮就会高一丈,政府承受的政治压力就会重一层。
其二,是他们维持全球霸权的国力储备。
战争是最烧钱的游戏,这么无止境地重建主力,真金白银流水一样扔进这片战场……
他们的全球战略储备会被严重抽空,其他方向的控制力会削弱。
所以,陆战一师打光了可以再建,陆军一师也行。
但每一次重建,都是在燃烧美国的国本和国运。
李奇微和杜鲁门要承受的压力,绝对不比我们小。”
一直凝望着窗外沉思的伍万里缓缓转过了脸说道。
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精准地剖开了“新陆战一师”番号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国力消耗的真相。
刘汉青听得频频点头,一直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了些许,紧绷的下颌线条也放松下来。
“首长,那我们自己呢?
上次战役我们虽胜,但各部伤亡、装备损耗都是实打实的。
就算优先补充些兵力,面对联合国军这三十万虎狼之师,再用原来的老部队血拼,恐怕困难太大了!”
刘汉青担忧的说道。
“当然不止。
中央下了决心亲自部署,我们为了打赢这一仗,同样集中了空前强大的力量!
三个主力兵团:三兵团、九兵团、外加刚入朝、以敢打硬仗著称的十九兵团,已经全部在指定地域秘密完成战役集结!
这三个兵团囊括了我军最能打、战功最显赫的主力军。
十九兵团的63军,64军,65军。
九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
三兵团的12军,15军,60军。
共计十一个主力军!
个个都是英雄的部队!
这还没有算上我们并肩作战的战友朝鲜人民军的一个军团主力!
此番大战,我们单算前线北侧集结的主力部队将近五十万!
更准确地说,是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陆海空、主力和后勤人员全算上,超过百万!
狭路相逢,避无可避!
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这将是一次倾国之战!
相当于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来,规模最庞大、烈度最残酷的中美朝鲜大决战!”
“中美朝鲜大决战,这个说法贴切啊。
不管这一仗打完,战争能不能马上结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它会彻底打明白!
让华盛顿那帮人彻底明白,他们在朝鲜战场所能触碰到的底线在哪儿!
把他们从妄图武力统一的迷梦中彻底打醒!
也让全世界都看明白一个事实!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在陆地战场上用钢铁和刺刀,压倒一个已经站起来的觉醒的民族!
到了那个时候,谈判桌上才可能会有真正平等、互相尊重的和平!”
陈首长喃喃着感慨道。
这番话如同巨石投入深潭,在车厢内激起无声却剧烈的回响。
伍万里闻言,心潮骤然澎湃!
历史……这就是那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作为朝鲜战争战略转折点的第五次战役!
其规模之大,双方主力倾尽全力的豪赌。
在此刻,由两位决策者口中道出,带着滚烫的血与铁的重量。
“首长,既是大兵团主力决战,战场宽度和纵深前所未有。
美军装甲部队数量庞大,其坦克集群的大范围机动、分割穿插能力极强,我军步兵血勇虽冠绝天下。
但面对敌方优势装甲部队依托地空火力进行的区域固守或强力突击,如果缺乏足够的装甲矛头作为反制力量,战场上我们将被迫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这种牺牲,不仅是个别战斗的损失,更会牵制全局反击锐气,迟滞战机……
钢七总队在前次作战中,依靠少量坦克配合轻装步兵实施闪击战法尝到了甜头。
但也深刻体会到装甲突击力量的短板,那就是数量太少。
一旦遭遇敌方优势装甲集群围攻或远程炮火覆盖,即陷入被动,难以形成持续的突击力。
因此,我恳请首长,在钢七总队编制内的警卫营基础上,组建一个具备较强独立作战能力的装甲警卫营!
最少配备坦克二十五辆,并配套半履带或轮式装甲车十辆以上!
用以在关键节点执行防御支撑、反冲击和强行打开敌坚固阵地的任务!”
伍万里深吸一口气,说道。
这个请求份量十足,几乎相当于要走了整个志愿军序列里相当大一部分重型装甲力量。
然而,两位首长脸上并未露出惊讶,反而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仿佛早就等着他开口。
陈首长嘴角上扬,露出一丝促狭而温暖的“原来如此”的笑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